董倩
摘 要:我國法律僅對重復保險的情況進行了規定,而實際生活中保險競合的情形卻屢見不鮮,產生了大量保險人之間的損失分攤糾紛,被保險人獲賠的有效性和時效性受到質疑,對保險市場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在對保險競合損失分攤制度進行構建時,以多數債務人之債的思路來思考是一個更好的思路,以“被保險人中心”設計為連帶債務人之債關系更合適,即多個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的連帶債務承擔關系,保障保險合同的價值;在保險競合損失分攤的具體規則上,考慮保險人的保險責任的份額以“獨立責任制”為標準,對保險順序的研究意義在于確立代位求償權行使過程中的合理損失的承擔主體。
關鍵詞:保險競合;損失分攤制度;多數債務人之債;連帶債務
中圖分類號:DF438.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3-0156-03
一、問題的提出
保險事故發生后,有多張保單承擔該損失的情形,這就是保險競合,是保險行業專業化、精細化的必然結果,表面上看,保險人增加,獲得保險補償的可能性越大,但實際并非如此,被保險人并非處于“被多重保護”的狀態,多個保險人面臨損失分攤的難題時常出現借保險合同相互推諉保險責任,使得被保險人獲賠困難。我國保險法上規定了重復保險的分攤規則,但并不能直接套用到保險競合中。因而,必須在法律上明確保險競合制度,建立更能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損失分攤規則。
二、保險競合之爭:概念、法律適用及實務處理
保險競合情形已經引起了很多學者的討論,圍繞其概念、法律適用等進行了很多有益探討,但總體而言,依然存在不少爭議。
(一)保險競合的概念之爭
“保險競合”是一個舶來詞,在英美法系中相同的法律概念是“其他保險”(Other Insurance),也就是除了本保險之外,同時還有其他的保險合同為本損失承保,在承保期間和承保風險上均有重合的多數保險情形,其概念側重于描述結果,至于保險的種類、投保人、保險金額等其他因素都是沒有限制的。
我國保險市場發展較晚,但隨著保險市場的蓬勃發展,保險產品、保險險種的創新、保險范圍的擴大,實際中保險競合越來越多,學者也試圖對保險競合進行定義代表性的觀點,如劉宗榮先生認為多個保單保障同一被保險人的,產生的“重疊性保險事故”引發了保險競合[1];施文森先生則強調兩份以上保單承保同樣損失,“承保范圍重疊造成有兩個以上的保險承擔其責任者,稱保險競合。”[2]總之,在保險競合的定義中,應當具有兩個以上的保險合同、保險合同保險期間重疊是沒有爭議的,爭論的焦點在于被保險人的同一還是所保損失的同一上,學者對此展開爭論并試圖像重復保險那樣下一個定義,但一直未有通說。
(二)保險競合的分攤爭議
在保險競合概念不明晰的情況下,應當如何解決實務中的保險競合糾紛?表面來看,待解決的是多個保險人應當如何承擔或分配責任的問題,但實質上,該問題的核心是如何保護在保險事故中受到傷害,需要獲得保險理賠的被保險人或受害人的一方的問題。但在實務中,對保險競合分攤規則的回答更多的偏向于前者。
1.以重復保險分攤規則直接適用之誤區。如前所述,保險競合雖然并未見諸法律,但重復保險之分攤機制卻有法可依,我國《保險法》中規定為依比例分攤的原則。因重復保險與保險競合同為多數保險,均會出現保險事故發生后,有數個保險人對被保險人負有理賠義務之現象。因此,有部分人主張可以直接適用重復保險的分攤規則,對于各保險人也采用比例分攤的規則進行理賠,如此既能解決無法律依據之難題,又能保障被保險人得到理賠,同時也避免了被保險人不當得利。但重復保險與保險競合雖然相似,卻是兩種制度,在成因、構成要件上均有很大不同。從價值取向上看,重復保險更多地強調了損失補償原則的不可侵犯性,被保險人不可以從保險中不當得利,而保險人之間依據各自的保險金額來確定賠付金額,或按份債務。原因在于,重復保險的保單為同質保單,要求保險利益的同一性,若為重復投保,則投保人道德風險更高,需要嚴加限制;而保險競合產生的原因可為主動、被動或兩者兼有(其中主動并不等于惡意),投保人之主觀目的并非投機,若不加以區分而適用重復保險之比例分攤規則,會使被保險人承擔不公平的獲賠成本,進而抑制正常的保險需求,因而保險競合的分攤規則上,應更多考慮被保險人之利益。更何況重復保險分攤制度也因未考慮投保人主觀狀態而需完善[3],更是無法進行直接適用。
2.合同上的現實:競合條款的沖突。保險業發展到現在,不少大型保險公司均會在保險合同中規定競合條款,但若依合同條款自治,保險競合問題會走向困境。第一,并不是所有的保險人都訂立了分攤條款,無法完全依據條款進行分攤。第二,競合條款面臨有效性的質疑。一是格式條款本身所面臨的加劇事實上保險主體之間的不平等之弊端;二是分攤條款涉及處分其他保險人的權益,在未取得他方同意情況下,分攤條款的有效性待定。第三,競合條款沖突的解決無章可循。多個保險公司均規定競合條款,就會出現競合條款沖突,此時有賴于各保險人協商,協商不成則會訴諸司法[4]。但條款作為合同的一個部分,本應該是具備法律效力的,由法院對不同的條款沖突進行調節,本身就使得條款的效力產生了動搖;而在司法程序中,法院也有較大的裁量空間,形成不同的做法,如考慮到險種性質,依據險種不同來劃分責任;也有直接以條款沖突的類型來區分,對于同種分攤條款沖突,又形成了比例分攤,保險費比例分攤和最大損失原則幾種,具體的選擇取決于法院的價值判斷;對于異種分攤條款沖突,法院則會從該類條款對被保險人“侵權”的程度進行排序,確定理賠順序和份額。
綜上,保險競合問題因保險立法上之缺失,無法回應現實需求。目前采用的依合同競合條款處理,一來加劇格式合同之弊,二來條款之沖突只能依司法手段解決,增加訴累且法院衡量也無統一之標準;若簡單依據重復保險之分攤規則,則導致被保險人之保險目的無法及時實現,成為保險之阻礙,需要回到被保險人利益之中心來考量保險競合的分攤機制[5]。保險合同是保險競合的核心,保險競合從根本上就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的競合,由于立法對保險競合規定的缺失,宜在債法范疇中對保險競合中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進行分析,從債法上界定保險競合的法律關系。
三、多數債務人視角下的保險競合法律關系
從保護被保險人的角度來看,保險競合制度涉及兩個方面的法律關系。其一,被保險人應該從保險人整體獲得保險賠償的權利,本文稱之為外部關系;其二,各個保險人之間如何分配對被保險人的債務承擔的法律關系,也就是內部關系,保險競合要解決的也就是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保險競合外部關系解決:保險人對被保險人之債務承擔
保險競合下的外部關系,即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關系,在保險理賠環節上實質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保險人基于保險合同對被保險人承擔給付義務,是債務人;被保險人依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向保險人請求相應的補償金,是債權人。在保險人之間,一個合同的保險人的債務承擔并不因為有其他保險人的存在而消滅,被保險人享有的是對所有保險人的債權,這種債權在民法上屬于多數債務人之債。對多數債務人之債,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多數債務人對于債權人責任承擔的方式,是按份之債抑或連帶之債,該選擇會在法律上對債權實現產生非常不一樣的效果,最主要的是按份債務中各個債務人獨立的對債權人承擔一定比例的債務,金額是確定的,彼此間不受影響,而連帶債務的債務人對所有債務負責,以追償權進行平衡。能看到連帶債務在價值取向上是照顧債權人的利益,保障債權得到快速、有效地實現。重復保險的比例分攤規則即為按份債務之設計,但保險競合與重復保險多有不同,在保險競合的外部關系中,保險人對被保險人之間的債務承擔應該采用連帶債務的方式,即連帶保險人之債,其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被保險人現實上處在被動地位。保險業之專業化、精細化必然結果就是各個保單之間的承包范圍會發生競合,當保險事故發生的時候,被保險人會發現有多個保險人應當對損失承擔責任,表面上看,債務人增加,獲得保險補償的可能性越大,因為被保險人選擇保險理賠的對象變多了,但因分攤規則的缺失,被保險人實際如何獲賠,往往取決于保險人之間的談判,作為核心的被保險人反而缺少話語權及法律保障。
2.保險競合之產生也不能歸咎于被保險人。對被保險人來說,可能是投保人為了獲得完善全面的保障,主動投保多份保險,例如學生在學校的醫療保險和在家投保的意外傷害保險,也可能由于社會生活的共同接觸使得個人處于他人保險合同的理賠過程中,或者是由于個人和他人的共同投保使得個人具有多個債務人,典型的就是責任保險和其他保險之間的競合。對保險競合的形成,被保險人并無過錯。合同角度來說,保險競合沖突實際上就是保險人責任分配條款之間的沖突,故保險人本應承擔更多的責任,賦予被保險人合理的選擇權。
3.保險契約本身使然。首先,大部分保險契約成立后即生效,保險之風險轉移至保險人一方,被保險人得享有免于憂慮事故發生和損失賠償的權力,保險人承擔風險,是應當如自己的損失一樣進行賠付,而競合條款卻成為保險人拖延之借口。其次,保險合同的附和性,保險人提供保險產品、投保人從中選擇的事實,使人們信服保險人對其該產品足夠了解,該了解程度包括保險人能預見到保險競合之可能性并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如收取保費的數額。最后,連帶保險人之債中,單個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承擔債務并不是無限的,而是基于其保險金額與實際損失的關系的,其實際承受的債務不得超過其保險金額。這種連帶債務并不存在導致保險人履行債務不公平的可能性。
(二)保險競合內部關系解決:保險人之間的損失分攤
保險競合的內部關系就是各保險人之間的責任分配的問題。在連帶債務的思路下,連帶保險人中的一人或者幾人向被保險人進行了理賠,是對全部保險人的債務消滅。此時,將保險理賠金作為共同債務在連帶保險人之間進行分配,對于損失份額的分配、理賠的先后順序,以及基于這個基礎之上追償請求權,都屬于保險競合內部關系。相比較一般的連帶債務人關系,在競合保險人之間,負有履約義務的先后會對債務的分攤產生影響,負有先履行給付義務的保險人對保險責任的承擔具有更大的責任,因而在后期的責任分配上應有加強其責任的設計。目前理論及實務界均提出了不同險種之間理賠先后順序之學說,如認為責任保險應先于非責任保險理賠、強制保險先行理賠等。在考慮履約先后因素影響后,確定各保險人之份額時,這個部分與重復保險相似,可以借鑒重復保險的分攤機制。
四、多數債務人之債視角下保險競合分攤規則的構想
在保險競合的分攤規則設計中,首先應明確規定各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的債務承擔方式是連帶債務,進而從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進行設計。
(一)以連帶債務保障被保險人請求權的實現
連帶債務制度是一項重在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制度,在選擇債權實現的時間、金額、對象上,都賦予了債權人絕對的自由選擇權,靈活便捷。在連帶債務構建下的被保險人作為債權人,也享有相應的請求權。其內容包括:第一,被保險人可以同時或先后向任一保險人請求保險理賠,并不受到保險合同訂立的時間先后、保險人的分攤條款中規定的清償順序(如保險人的“溢額保險條款”)及險種不同的限制,保險人無法以合同約定進行抗辯。第二,在保險理賠金額上,被保險人可以向任一保險人請求全部的補償金額,超額部分(指的是超出該保險人之限額的)由保險人內部追償。
(二)多保險人之間的利益衡平
內部責任的分配,可以由保險人協商,以補充協議的方式分攤,協商不成的,按照“獨立責任制”分攤,先依據單獨保險合同計算出保險人應該承擔的保險損失額,再以個人應當承擔的損失額占保險人應承擔的損失總額的比例確定各個保險人的保險責任。
由于保險人履行義務的先后決定了追償費用的承擔,區分保險人的履行順序也很有必要。首先,強制保險人具有先履行義務,這是由強制保險的社會公益性質所決定的;其次,責任保險人具有先履行義務,這是出于減少交易環節,節約交易成本的考慮;最后,離造成保險事故的原因最近的保險合同保險人具有先履行義務,這是近因原則的體現。作為保障,先給付的保險人在向其他保險人追償保險責任金的過程中產生的損失和費用,由履行順序在該保險人之前的保險人承擔。
參考文獻:
[1] ?劉宗榮.新保險法:保險契約法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施文森.代位權之研究,保險法論文第一集[M].臺北:臺灣二民書局,1992.
[3] ?樊啟榮.復保險中損失分攤原則之現代整合[J].法商研究,2012,(6):654.
[4] ?徐民,繆晨.保險競合研究——兼論我國保險法的完善[G]//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 ?馬天柱.被保險人利益保障法律機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