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導語】
情懷,是一種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懷,是平靜而持久的、帶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個人情懷與國家命運相系,即一個人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的深摯的愛,是對自己國家的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我們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國家,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小我”與“大我”、“小家”同“大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命相依。“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增輝日月。”家國情懷,滋潤著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佳作風采
我與國
◎鄭 溪
“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還會是愛國的。”季羨林先生如是說。
這,便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與其說是個人心靈的感觸,毋寧說是生命的自覺和家教的傳承。無論是《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任擔當,還是陸游“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忠誠執著,家國情懷,從不只是攝人心魄的文學之書,更近乎你我心中的精神歸屬。那是將國家置于首位的情懷,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是“我”與“國”的同頻共振。
家國情懷是“我”對“國”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我”對“國”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聽!是李大釗寫下《厭世與自覺心》以呼吁國人“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看!是錢學森、黃大年、竺可楨等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懷著滿腔熱血回到祖國的懷抱,誓力要將所學獻于祖國發展。他們將“我”和“國”融為一體,而那家國情懷,便是他們全力以赴的支點,是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
顧古觀今,家國情懷將“時代性”展現得淋滿盡致。
所謂“時代性”,是指家國情懷的主體內容會隨時代的遷移而變化。古時,“我”與“國”的情感多表現為保家衛國,是霍去病喊出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數仁人志士以爭取民族獨立為目標,為之奮斗不停;新中國成立后,千千萬萬的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為百廢待興的祖國添磚加瓦;而今,家國情懷則是為祖國的偉大復興助一臂之力。
雖世殊事異,但亙古不變的是無數個“我”對祖國的深沉熱愛。那份愛,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氤氳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寸山河間,支撐起華夏兒女不彎的脊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王陽明如是言。知行合一,擔起肩上的責任和重擔,乃是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劉燁瑤,海底萬米的“奮斗者”;彭士祿,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丁良浩,高舉“火焰藍的青春旗幟”……他們知行合一,將自己對國家的情懷付諸實踐,致力于祖國科技進步和國防安全,擔起了“我”的責任之擔,亦推動了國家的繁榮昌盛。
先賢們心憂天下的情懷催生出無數保家衛國的英雄壯舉,今天的國人更是融愛家情感和愛國情懷為一體,從孝親敬老、興家樂業的責任走向濟世安民、匡扶天下的擔當。弘揚家國情懷,青年要勇立潮頭,銳意進取,將個人理想融入偉大的中國夢中,不斷砥礪前行,讓個人與國家同步發展!
自有長纓在手,笑看八面來風!讓我們融己于國,肩抗責任,看紅日初升!
【江蘇連云港市新海高級中學】
◆點評
本文起筆即點明題旨出處,開門見山,亮明中心。
小作者在行文過程中首先對“家國情懷”予以釋義,表明這是一種認同和歸屬;然后由古觀今,例證“家國情懷”的時代性特質;最后聯系當下,強調青年要將自己的追求與國家命運緊緊相系。結尾很有情境,畫龍點睛。
整篇作文脈絡清晰,思路流暢,論證充分,立意高遠,體現出了小作者真摯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