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新型養老騙局有哪些特點?如何織密“防護網”,筑牢“防火墻”,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樂?日前,某人民法院召開“涉養老詐騙典型案例”新聞通報會,對此作出回應。
養老詐騙8種常見類型
1.投資理財
犯罪分子打著“國家扶持”“政策補貼”等招牌,虛構理財項目或夸大投資收益,承諾“低風險、高收益”,吸引到老年人投資后往往因運營不善而資金鏈斷裂,更有甚者直接攜款潛逃,造成老年人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
2.以房養老
犯罪分子用以房養老為名,誘騙老年人辦理房產抵押,然后惡意利用公證、仲裁和訴訟等方式或者使用暴力、威脅以及其他手段非法占有老年人房產,造成老年人無家可歸、身負巨債。
3.保險代辦
騙局中犯罪分子冒充醫院、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老年人渴望晚年生活有所保障的急切心理,謊稱可以代為補繳“社保”,收取“材料費”和“辦事費”。
4.文玩收藏
有些犯罪分子以幫助老年人拍賣其收藏的糧票、郵票、錯版人民幣等物件為誘餌,虛構高價,誘騙老年人委托其代為拍賣,收取“拍賣費”和“服務費”;有些犯罪分子將公司的劣質工藝品冒充為高檔收藏品,虛假承諾短期內會大幅增值且公司會高價代售或回購,誘騙老年人高價購買;有些犯罪分子還會合并“連環套”,先以高價拍賣為誘餌,吸引老年人到公司面談后再推銷劣質工藝品,實施“騙中騙”。
5.養生保健
犯罪分子以免費體檢、領取獎品為誘餌,吸引老年人參加“健康講座”“專家義診”等活動,以“祖傳秘方”“特供專供”為噱頭,虛構或夸大產品功效,誘騙老年人購買“藥品”“保健品”和“理療儀器”。
6.街頭迷信
犯罪分子自稱“神醫”或“大師”,虛構老年人自身或家人將有疾病、災禍,編造只要對現金錢財和金銀首飾“開壇作法”就可以“趨吉避兇”,再勾結同伙調包或詐騙款項,造成老年人財物損失。
7.黃昏戀
犯罪分子利用單身老人情感缺失、生活孤獨的特點,通過網絡或短信交友發展為“戀愛關系”,再編造各種理由索要錢財。
8.關愛幫扶
犯罪分子以“關愛老年人”和“幫扶弱勢群體”為旗號行騙,有的組織旅游參觀活動,通過誘導、捆綁銷售或變相收取會員費等方式行騙;有的冒充燃氣、自來水公司員工或社區、醫護人員,以上門檢修管線、檢測核酸為由入戶行騙;有的利用老年人的善心和同情心,通過虛假宣傳“慈善活動”“公益項目”進行非法集資。
反詐防騙,老年人要謹記“六不”原則
廣大老年朋友要主動增強安全防范意識、自覺提升反詐防騙能力。享受品質晚年生活、遠離各類養老詐騙,老年人要謹記以下“六不”原則:
1.不留名
不隨意填寫調查問卷、不點擊陌生鏈接、不對陌生人談及真實個人信息和家庭情況,包括姓名、年齡、電話、住址、銀行賬戶、家庭成員等。
2.不接聽
謹慎接聽陌生號碼和境外來電,如果接到自稱是銀行、保險、購物網站要求根據提示進行轉賬匯款的電話,不要隨意聽信、沖動轉賬,可以詢問子女或直接撥打“110”報警。
3.不參加
不隨意根據傳單、電視廣告指引參加線下“養生講座”“健康體檢”“拍賣換購”“抽獎兌換”“旅游參觀”等可疑活動,不貪圖免費禮品,不接受免費服務。
4.不動心
不相信“保本高息”“高價拍賣”等投資承諾,不參加“0元購”“全額返利”等購物活動,切忌“撿漏”“占便宜”心態,摒棄“托關系”“走后門”風氣,守好自己的“錢袋子”。
5.不付款
不要輕易付款轉賬,在作出任何款項支付決策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一定要告知配偶、子女并聽取他們的意見。
6.不拖延
在發現被騙后一定要及時撥打“110”報警電話或向“12337”舉報平臺反映,不要等待、拖延,以防延誤公安機關偵查、抓捕和追贓挽損的黃金時間。
預防和打擊養老詐騙犯罪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建議政府職能部門與政法機關通力合作,共同鏟除養老詐騙違法犯罪的滋生土壤。建議民政住建、金融監管、文旅、衛健等政府職能部門,一方面要與政法機關合作加強對各類養老詐騙違法犯罪的分類處置和行刑銜接,對尚不構成犯罪的,綜合運用行政處罰、經濟調控等手段促其整改;另一方面還要協同配合,全力追贓挽損,全面查清資金來源和去向,對于涉案財產不僅要準確甄別、審查、認定,還要及時查封、扣押、凍結,堅決防止犯罪分子隱匿、抽逃、轉移涉案財產,最大限度挽回受害老年人的經濟損失。
作為子女、晚輩,要在日常生活中對老年人多關心陪伴,常回家看看;在老年人詢問求助時,要耐心解答、悉心開導;如果老年人已經上當受騙,也不要指責埋怨、諷刺挖苦,要盡可能給予關懷和理解,不要讓受害老年人受到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