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克鋒
俗話說:人之三寶——精、氣、神。這里的神,指精神。精神的變化對人體組織功能健全與否影響很大,甚至可以關系到生命。歷代醫家十分重視精神的養生,以保身心和諧,健康長壽。
靜以養神 精神攝生,首貴靜養。萬事萬物,感傳于心,心神日理萬機,常常處于動而難靜的狀態。如果心神過于躁動,神不內守,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傷氣血,輕則招生疾病,重則催人衰老、縮短壽命。所以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氛f:“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是安靜;“淡”是看透;“虛無”是虛極靜篤,致于自然的意思?!疤竦摕o”實即摒除雜念、暢遂情志、神靜淡泊,保持“靜養”之意。保持清靜的重要方法是凝神斂思。專心致志,精神靜謐,不僅有利于工作、學習和生活,而且可以排除雜念,驅逐煩惱,使機體處于健康的生理狀態。
情志攝神 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生活中難免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不良情緒,關鍵在于善于調節。中醫認為,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約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借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中醫的情志療法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參考意義?,F實生活中轉移法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情緒和意志,以擺脫不良情緒的干擾。有些人患某種疾病后,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怕病情變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整天圍繞著疾病胡思亂想,陷入苦悶、煩惱中,以致產生緊張和恐懼感。在這種情況下,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點從疾病中轉移出去;或改變周圍環境,使患者少與不良刺激接觸。事實證明,這么做可使人從苦惱、郁悶的消極心理中解脫出來。
以德養神 孟子說過:“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重視道德修養、樂于助人的人,能得到美好的回報,能一直保持最佳精神狀態,因而有益于健康長壽。我國傳統養生理論歷來重視身心兼養。而養心之中,又首重養德,認為品德高尚的人,可以長生高壽。這是有道理的,養心須重視養德,心理健康的根本是要有很好的道德修養。有道德修養的人,心神安寧,心安理得,吃飯香甜,睡覺安穩,胸懷坦蕩。生活在舒心如意、其樂融融的氣氛中,對內心是一個良好的刺激,有利于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