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辦好報刊,需要好稿。缺乏好稿,甚至稿荒,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治家辦報刊,是從宏觀布局謀篇。專業刊物需要專業的編輯,熟悉行業的狀況,把握發展的脈絡走勢,不當“門外漢”。選好稿,約好稿,用好稿,獨具慧眼是主編的基本功。駕馭報刊生存與發展的全局能力是考驗社長水平高下的核心。
刊物由什么人辦?辦給什么人看?是刊物興衰的基點。在平面媒體普遍不景氣的當下,能夠維持運轉不虧損,確實不易。發行下滑,廣告驟降,網絡自媒體的沖擊力大,許多學術期刊只能依靠論文的版面費收入支撐。躋身核心期刊,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普通的雜志受地域和專業的局限,競爭的壓力很大。特別是有些人為了晉職稱發論文,稿件內容質量平庸,有的查重率極高,涉嫌學術不端。抵制這些抄襲造假行為不僅是社長主編的職責,也是每個編輯的義務。為了守住刊物這塊陣地,不因小失大,不為小利丟掉大市場。目光短淺的收取蠅頭小利,濫發粗劣的稿件,甚至是東拼西湊的平庸之作,導致刊物的學術水平下降,內容低端,讀者與作者減少,行業的影響力不高,喪失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償失。尤其是那些“小學生作文”級別的稿件,作者還自不量力,要求蠻高。在普通的刊物上都難以發表,還要審問雜志是否“核心期刊”?外行常問刊物是國家級還是省級?如同一個不夠高考錄取分數線的考生,還要挑選985或211。專業期刊作為小眾傳媒,是少數人辦,少數人看,為少數人作貢獻。既不是主管主辦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又不被系統內的同事待見,只是在發文章時使用。優先刊登稿件,降低標準,刊期成了關系戶的園地。要想辦好雜志,做百年老刊,從業者必須要把好審稿關,當好“守門員”!
俗話說:蘿卜快了不洗泥。利益面前,容易失控。從等米下鍋缺稿子到稿源充裕,不再延遲出版日期,不再大標題大字號拉大行間距,不再饑不擇食,可以篩選稿件。并不是大家熱愛寫作,踴躍投稿,而是迫于無奈,評職稱發論文是硬性要求,按規定篇數字數準備,若不用論文作籌碼,不少學術期刊就可能關停并轉。學術氛圍并不濃厚的系統,很多單位流于形式,沒有多少技術交流,讀者就是作者。人們一窩蜂似發論文,版面有限,刊期有限,權衡取舍稿件是“守門員”的功夫。顧此失彼,得罪不起。一團和氣,喪失自己。既要防止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又要慧眼識珠,精挑細選。文章千古事,流芳數百年。作品如人品,盡量少瑕疵。
新聞出版單位本是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個別轉企改制,進行改革試點。缺乏基本生存保障的條件,一窩蜂地追求經濟效益,導致唯利是圖的普遍“賣版面”。這種被迫以刊養刊,難免因為收費而忽視文章內容質量,濫發低劣粗質的論文。許多人不惜一擲千金,把論文發到國外期刊,以彰顯所謂的高大上。盲目迷信崇拜“核心期刊”,殊不知核心期刊的核心是什么?外行不懂出版物的屬性規矩,誤把刊物所在地和主管主辦單位當等級,在京的或帶“國”字號就是國家級別的,各省市辦的、無“國”字號就是省級刊物。歧視增刊。若有一天取消論文篇數要求,自上而下規定晉職稱無需論文,相當一批學術期刊將會休刊停辦。絕大多數人不知道核心期刊是非官方組織評定的,三年兩載復評,落選的出局,不是一勞永逸。雜志沒有國家級與省級之分,只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類。依據內容的影響力有發行大小的規模不同,憑借轉載引用量有影響因子高低之差。缺乏專業權威和敬業精神,浪費出版資源,不能安貧樂道為人作嫁衣裳,把刊物辦砸的事例并不少見多怪。外行領導內行,不遵守出版規則,造成期刊“半死不活”的局面,難以堅守防線。好刊需要好人辦,辦好刊物為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