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攝


很多年后,他在夜深人靜之際悄悄點起一盞燈,昏黃的火光在那把精心養護的長劍上跳躍。在夢里,他白發漸黑、披甲持劍,踏著凜冽的風雪隨大軍北去,去收復他的家鄉。小檔案姓名:辛棄疾(號稼軒)生卒年:1140-1207出生地: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成就:宋詞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他還是聲名遠揚的抗金起義軍將領,在南宋為官后創建“飛虎軍”。
年少兜鍪顧山河
靖康之變,宋室南渡。能走的人都走了,同在濟南的辛贊卻走不了,因為他還有一大家子人要照顧。
辛贊表面上隱忍心中卻憤恨至極。他的態度影響到了他的小孫子——辛棄疾。
辛棄疾出生在金人統治下的濟南,目睹漢人百姓所受的屈辱與痛苦。他的祖父經常帶他“登高望遠,指畫山河”。辛棄疾可不是光說不練的“假把式”。他練得一身好武藝,是家鄉有名的劍客;他熟記兵書,排兵布陣也不在話下。
年僅21歲的辛棄疾覺得時候到了,組建了一支2000人的隊伍,投奔了當時最強大的一支隊伍——山東農民耿京領導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主管文書。
萬軍之中叛徒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卻在前線被部下所殺。1162年,金軍因為內部矛盾爆發而向北撤退。機會難得,耿京與辛棄疾決定聯絡南宋朝廷,乘勢收復山河。
辛棄疾奉命南下,成功到達南宋的城都。南宋皇帝非常高興,讓辛棄疾帶委任狀潛回北方。辛棄疾在返回濟南的路上,聽聞耿京被叛徒所殺、義軍潰散的噩耗。他悲怒之下,率領50多人襲擊了足有幾萬大軍駐扎的敵營,擒拿叛徒并帶回南宋建康(今江蘇南京),將之斬首示眾。這種不亞于古之趙子龍、關云長的忠義之舉,讓辛棄疾聲名鵲起。宋高宗任命辛棄疾為江陰簽判。這一年,辛棄疾才23歲。他曾以為這是夢想的新起點,卻沒想到這其實也算是終點。
激憤而出“詞中龍””
辛棄疾的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最“高產”的文學家。說到這里你一定會覺得奇怪,他不是立志要當個收復河山的英雄嗎?怎么有這么多空閑時間發展“寫歌詞”這個業余愛好?
辛棄疾并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盡管他是個公認的英雄。當時的南宋朝廷早就沒了北上的志氣,對辛棄疾表現出的軍事才干,朝廷十分欣賞但拒絕任用他這個將帥之才。
辛棄疾產生了強烈的焦慮,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他把自己對國家興亡的憂慮、對壯志未酬的激憤,都寫在了詞里。
卻道無涼好個秋
多年來,崇高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激烈碰撞,辛棄疾被頻繁調職、常年賦閑,這讓他認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在又一次被罷官后,他身心俱疲,回鄉間閑居。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的“退休”生活有恬淡美好的鄉村風景;有醉酒后夢回少年時的快樂,以及清醒后的悲涼;還有那令人念之斷腸的愁苦,以及無處排解的孤獨。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破陣子·為陳周甫賦壯詞以寄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公元1203年,64歲的辛棄疾終于被南宋掌權者想了起來,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雖然已經滿頭白發,但辛棄疾的內心一直是當年那個敢打敢拼的英雄少年。他拜見宋寧宗,說金國“必亂必亡”。他登臨北固亭,緬懷英雄,鼓舞自己。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國亭懷古》
辛棄疾這把寶劍雖舊,但還是那么鋒利。朝中懦弱的官員開始怕了,辛棄疾被降職、被轉為文官。辛棄疾最后的人生在朝廷“風向”的游移中搖擺,他最終成為歷史激流中的一葉浮萍。他隱約感受到了命運的力量,看穿了南宋朝廷繁華外表下的脆弱,看到了那生靈涂炭的未來。只是他衰老病弱的身體已經不足以支撐到以身許國的那一天。
開禧三年(1207)的九月初十,辛棄疾病重在床。我們至今仍然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也許是少年記憶的閃回,也許是瀕死之際的幻覺,他大呼“殺賊,殺賊”,走完了他壯闊而悲涼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