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秋(生態環境部部長)
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是無情的。必須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加快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
蔡淑敏(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戰略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希望廣大家庭行動起來,自覺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用近五億家庭和十四億多人民的綠色生活實踐,匯聚起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的磅礴力量,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關志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黨組書記,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
我國森林資源連續30多年持續增長,但總體上仍然缺林少綠。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戰略定力,體現一棒接一棒、一代又一代接續推進國土綠化的堅定決心,全力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劉世錦(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減碳、治污、增綠、增長一起抓,能夠產生單兵突進時所沒有的協同效應。比如,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具有較高同源性,深圳的經驗表明,這種同源性達到70%-80%。與碳減排相比,人民群眾對治理污染有更加緊迫的要求和呼聲,這樣,就可以用積極性高的事情帶動積極性低的事情,治污的同時也能減碳。治污可以減少“碳源”,生態修復則可以增加“碳匯”。
伊麗莎白·穆雷瑪(《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
生物多樣性是我們共建命運共同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生物多樣性是聯結我們的生命網絡。沒有生物多樣性,我們則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也無法解決氣候變化、健康、糧食和水資源安全等所帶來的急迫挑戰。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使用并公平合理分享惠益,將使我們離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目標更近一步。
讓孩子們感知生態文明重要性
《光明日報》6月8日發表文章: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持續推動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各方面,教育引導廣大中小學生樹牢生態文明理念,培養綠色低碳、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是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當前,深化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要進一步讓環保意識扎根于孩子心中,將綠色的種子種進下一代的心田。
習近平: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習近平總書記為2022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親致賀信。他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全黨全國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身體力行、真抓實干,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為植物保護貢獻中國智慧
人民日報海外版4月26日發表文章:中國國家植物園4月18日在北京正式揭牌,標志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開啟新篇章,在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道路上邁出嶄新一步。作為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擁有已知的高等植物3.7萬余種,約占全球的1/10。中國植物園(樹木園)遷地保護植物2.3萬余種,約占全球植物園物種保育總數的23%,受威脅植物的遷地保育比例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這意味著,植物園已成為中國保護植物多樣性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珍愛地球,共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自然資源報4月22日發表文章: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正深刻改變著我們的地球。聯合國氣候科學家最近發出警告,危險的臨界點已近在咫尺,一旦越過就可能發生層疊相加、不可逆轉的氣候沖擊。我國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轉變傳統能源結構,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廣清潔能源;加強技術革新,降低能源消耗,并充分利用大自然加大碳吸收和儲存。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用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為地球降溫,為“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