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鈐,貴州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張華海,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員,省管專家。
安明態,貴州大學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
《鄉村地理》: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貴州古樹資源概況。
劉正鈐:貴州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地質構造獨特,森林植被良好、生態系統復雜多樣,加之部分少數民族有“樹崇拜”的文化傳統,把古樹視為“神樹”“風水樹”,為古樹大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全國古樹大樹主要集中分布地之一。
《鄉村地理》: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貴州古樹保護發展現狀?
劉正鈐:“十三五”以來,我省古樹名木大樹保護工作堅持“全面保護、科學養護、依法管理、促進健康”的方針,積極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法規,完善管理機制,明確專項保護資金,逐步推進全省古樹名木大樹保護工作,并取得較好成績。一是摸清了資源底數。成立了古樹名木大樹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統一按照《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程》《古樹名木鑒定規范》的規定,組織全省林業部門開展古樹名木大樹資源普查工作,據初步統計,全省共有古樹名木12.8萬株。二是實行掛牌保護。對全省古樹名木大樹實行掛牌保護,為每棵古樹名木建檔立卡,做到“一樹、一照、一卡”,掛牌率達到100%。三是科學開展利用。各地以當地特色古樹名木為標的建立公園、鄉村旅游景點等成為人們觀賞、參觀、喜歡活動的場所,大力提升民眾生活質量。
《鄉村地理》:貴州在古樹保護方面有什么獨特有益的做法?
劉正鈐:一是加強保護立法。我省頒布實施了《貴州省古樹名木大樹保護條例》,制定了《貴州省古樹名木大樹認定辦法》《貴州省古樹名木大樹監測與監管辦法(試行),讓古樹名木大樹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加大保護投入。從2018年起,省財政每年投入專項保護資金,省級投入資金累計達7000余萬元,為開展調查、監測、落實保護措施提供了資金保障。
三是落實保護措施。按照屬地保護管理的原則,對全省古樹名木實行掛牌管理,掛牌達100%。及時開展搶救復壯、病蟲害防治等工作。
四是科學保護養護。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積極探索和研究我省古樹名木大樹復壯養護的措施和辦法,“十三五”期間復壯衰弱古樹2597株。
五是加強抓好宣傳。通過貴州電視臺、中國綠色時報等媒體播出和刊發有關古樹名木大樹的宣傳信息達120余條,拍制具有代表性的古樹名木保護畫冊,指導福泉市千年古銀杏成功入選全國十大最美古銀杏等,營造良好保護氛圍,提高了公眾知曉度。
《鄉村地理》:貴州有哪些值得推介的古樹景觀資源?
劉正鈐:貴州很多景區本身便是古樹名木的生長地,如梵凈山冷杉古樹群、雷公山的萬木之王——臺灣杉、大沙河銀杉、百里杜鵑高原花海等。也有一些比較小眾的地方,比如畢節的油杉河大峽谷大方雨沖也有古銀杏群;龍里縣的櫸木古樹群、香樟古樹群;印江的會師柏等等。
《鄉村地理》:如何實現從“樹崇拜”到發展 “樹經濟”?
劉正鈐:古樹名木大樹不但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更蘊藏著深厚的歷史和人文價值。我們在做好保護的同時,要充分挖掘利用古樹的歷史人文和景觀價值,讓一棵古樹就是一部歷史,一棵古樹就是一個故事,一棵古樹就是一道景觀,一棵古樹成為一個產業。近年來,我們充分利用古樹資源,結合當地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觀,打造以古樹為核心景觀的生態文化旅游景點,架設嚴格保護與科學利用的通道,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雙向轉換,促進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許多古樹景點都成為了網紅打卡點,通過生態旅游、農家樂增加地方群眾的經濟收入,增加了靈活就業崗位,讓當地群眾意識到了保護古樹的價值,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古樹大樹資源。同時,我們許多古樹都是孑遺植物,種群數量非常稀有,具有極高的科研和經濟價值,是十分珍貴的種質資源。我們通過開展人工擴繁,不但可以維護種質資源安全,還可以進行產業化人工栽培,會產生非常大的經濟效益。古樹資源不可再生,但圍繞古樹所形成的民族生態文化可以深度挖掘利用,只要我們嚴格保護,科學加以利用,傳統的“樹崇拜”將催生新興“樹經濟”,形成保護與利用良性發展格局,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鄉村地理》:為什么貴州會有這么多古樹?
張華海:貴州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古老的系統起源為古樹生長提供了有利環境。貴州地質歷史上未受第四紀冰川侵襲而形成避難所,自中生代三疊紀結束海浸歷史以后,就成為穩定的大陸。這種悠久的地質歷史,為若干起源古老的陸生高等植物的遷入、生長和發育,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也促使其進一步分布和演變。尤其是第三紀期間形成的季風氣候,使包含有許多較古老成分的豐富的第三紀植物區系得以保存下來,使中國西南成為擁有幾乎是原始財富的古代植物的廣大天然保護區。同樣,在貴州植物區系中,也含有大量起源古老的科、屬,很多古老植物殘留至今,成為古老的孑遺植物。以上種種原因,使得眾多古老生物物種得以保存繁衍至今。
加之貴州部分少數民族有“樹崇拜”的文化傳統,把古樹視為“神樹”“風水樹”,為古樹大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據我們調查了解,在很多地區,只要涉及風水林、神樹等,當地百姓非常敬重,基本上不會對神樹、古樹群、風水林進行破壞,即使古樹上掉下的大枝條,或倒伏的古樹,人們都很謹慎和避諱,基本上沒有人加以利用,往往是讓其自行腐爛。對有條件復壯和修復的,當地政府和村民還會采取復壯措施。因此,貴州的很多古樹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
《鄉村地理》:我們是如何探查貴州省的古樹家底的?
張華海:貴州省林業主管部門(原省林業廳、現省林業局)在全省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和保護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全省古樹調查評估主要集中在1995至1998年、2002至2004年、2016至2018年。我們對全省12萬余株古樹大樹名木的生存現狀、保護情況等進行調查評估。具體的如對古樹名木的樹種、胸圍、平均冠幅、立地條件、分布、生長勢、保護現狀等信息進行調查和照片采集。同時,對全省一千余個古樹群的四至界限、目的樹種、林分平均胸(地徑)、立地條件、平均樹齡等信息進行調查和照片采集。
《鄉村地理》:在您探查保護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一些具有人文歷史的古樹名木?
張華海:貴州名木文化底蘊深厚。舉幾個例子吧,在印江自治縣木黃鎮五甲村挺立著一株古樸的古柏樹,它是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勝利會師的活物證,被稱為“會師柏”。1983年7月3日,蕭克將軍視察印江時,在此樹下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詩《懷梵凈山》。如今的柏樹分支緊密,似分不分,因而遠觀古樹主干不明顯,樹干叢生蒼勁,小枝曲折古樸,鱗葉翠綠、疏密有致。
再比如奢香銀杏又稱“御賜白果樹”,現生長在大方縣沙廠鎮海拔1730米的白果寨和雨沖鄉海拔1500米的白果村,村寨因其而名。“奢香銀杏”是民族團結的見證,也是國家統一的象征。奢香銀杏的成名,不僅在于它的年代久遠、造型獨特、規模宏大、秀美無邊,更在于它享有“御賜白果樹”的美譽,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背景。
據《王氏譜書》記載:明成化年間,水西彝族政權與明朝廷的關系一度緊張,時有發生戰事之可能。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明憲宗下旨召水西羅甸君主貴州宣慰使安貴榮進京面圣。安貴榮接旨后局促不安,若親自進京恐被誅殺,不去又恐被追究抗旨欺君之罪,經一番醞釀,決定派幕魁阿納(即奢香夫人)代其進京。阿納置生死于度外,進京面見憲宗皇帝,奏明水西并無謀逆之意,經過幾番周折斡旋,緩和了水西土司與明朝廷的緊張關系。憲宗皇帝大悅,遂誥封阿納為“榮祿大夫”,并賞賜金銀珠寶等物,阿納不受金銀珠寶,只取銀杏種子兩缽帶回水西,舉行“烏牛祭天,白馬祭地”的隆重儀式后,將其分別種在沙廠和雨沖兩地。時至今日,兩地銀杏樹已繁衍成林。
《鄉村地理》:貴州古樹有什么獨特的樹種?有沒有在全國范圍來看,叫得上號的古樹、名木?
張華海:貴州省生物多樣性豐富,古樹種類多。有些樹種是貴州特有種或僅在貴州及其周邊地區有分布,例如巖生紅豆樹、貴州蘇鐵等。在全國叫得上號的古樹也不少,例如,稱得上全國之最的古樹主要有:黔西南的貴州蘇鐵王、望謨紅花木蓮王;黔東南黎平黃杉王、從江古翠柏、苗嶺閩楠王和凱里古藤之王——常春油麻藤;黔南長順鐵堅油杉王、福泉千年古銀杏;安順紫云黃心夜合王、關嶺黃葛樹、安龍喙核桃;貴陽白云區貴州猴樟王、分布于花溪高坡龍云村的夜郎神木——香果樹;銅仁德江平原一帶罕見的楠木古樹群、思南青杠坡中國楠木王、松桃重陽木王、玉屏油茶王、江口桂花王、印江川黔紫薇王;遵義習水中國杉王;畢節市大方桑樹王、威寧灰背高山櫟等。
《鄉村地理》:您作為林學研究方面的學者,對貴州的古樹名木資源都頗為熟悉,在這么豐富的資源中,有沒有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古樹?
安明態:貴州省古樹名木大樹較為豐富。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有“天下第一大銀杏”之稱的福泉市李家灣村的銀杏古樹,它的胸圍可達約15米,樹高40余米。該株古樹已達千年以上,樹干已經中空,形成內徑約3.5米的大空洞,曾經有一農戶住在里面,作為容身之所,實屬不易。銀杏是著名的“植物活化石”,起源于古生代二疊紀至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時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是中生代的標志物種之一。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到第四紀冰期后歐洲、北美、亞洲絕大部分地區的物種滅絕,銀杏也受到重大影響,僅在中國局部環境以殘存。現有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很多地方皆有栽培。
《鄉村地理》:在您看來,貴州的古樹名木分布有什么特點?
安明態:古樹名木各個市州皆有分布。貴州省古樹分布最多的主要是銀杏、柏木、楓香樹、黃連木等樹種,多分布于村寨附近或廟宇周邊。
在黔北遵義至黔東北地區,以楠木古樹和古樹群為特色,僅務川、鳳岡至德江、思南一帶,胸徑1米以上楠木古樹可達數百株;安順至黔西南低海拔地區以及黔北赤水河一帶以黃葛樹為多,黔東南清水江、都柳江流域以榕樹、閩楠、南方紅豆杉較多,尤其丹寨、從江等地有多處罕見的閩楠古樹群;六盤水盤州等地以紅豆杉、銀杏古樹為多,尤其盤州妥樂古銀杏群十分罕見,黔南很多喀斯特山地尤其平塘、獨山一帶,常常分布著一種叫“倒手雞”的特殊古樹,該樹種叫黃連木,因其大樹樹皮倒向開裂,酷似發怒的公雞,在農村廣泛稱為“倒毛雞”。貴陽、安順等地古樹以皂莢、樸樹、櫸樹、國槐為主。在海拔較高的黔西北高原地區,主要古樹高山櫟、灰背高山櫟等。
《鄉村地理》:在您探查保護林木的過程中,發生過什么令您難忘的事情?
安明態:我參與了貴州省多次的調查工作,貴州古樹往往分布在比較偏遠的山村附近,通過多年的保護,各地村民和社會大眾對古樹的保護意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隨著古樹保護宣傳的加強,多數地區古樹下方焚燒香紙的不合理朝敬神樹的現象大大減少。這令我印象深刻,感觸極深。
《鄉村地理》:貴州古樹名木的保護與發展方面,您認為還存在哪些不足及有何建議?
安明態:貴州省古樹名木大樹達12萬株之多,由于種類繁多,加之各地古樹調查的技術力量參差不齊,部分古樹鑒定存在名稱有誤現象。同時,部分古樹由于樹干不同程度中空,甚至只剩下少量的樹皮和殘存木質部,限制了對古樹年齡的科學鑒定和評估。下一步要科學開展古樹保護與發展,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補充調查全方面掌握古樹名稱、來源、年齡、受威脅現狀等基本信息,對全省極危、瀕危和易危古樹進行科學評價和預警,提出最急需搶救性保護的古樹資源。同時,在科學和有效保護的基礎上,以古樹尤其古樹群為特色資源,合理開展古樹保護和利用,“以利用促保護”。例如將古樹和古樹群景點打造成與自然教育、古樹歷史文化、古樹生態保護相關的研學基地。(責任編輯/陳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