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浩
舊州鎮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西北部,從古至今都是商家、兵家的必爭之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水運交通,使這里成為貴州最早對外通商、對外交流的碼頭城鎮之一,也由此帶來商貿的繁榮及文化的融匯。如今,鎮上的多元文化建筑,就是漢文化、外來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交流融合的最好見證。
早在2007年,舊州鎮就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我曾不止一次到這里游覽,其厚重的歷史文化令人著迷。舊州鎮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曾是且蘭民族酋長國的古都。唐宋以來,為韶明縣、樂源縣、黃平府、黃平州等郡、府、州駐地。如今的舊州鎮上,雖看不到且蘭古國的遺存,但仍可見到復建的城門,以及明清時期留下來的古建筑。
聽當地導游介紹,如今我們見到的舊州城門,是根據南宋末年的舊州古鎮進行復建的。南宋理宗保幼年(1258年),元兵步步逼近,南宋王朝在中原不能立足,部分人馬退到貴州境內,修建城堡以抵御元軍。因此,舊州古鎮依照中原軍事城堡樣式修建,易守難攻,當時建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炮臺四座,出水洞五個。到清乾隆年間的時候,城墻總長8000余米,后損毀。現在復建的東城門,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
游覽舊州鎮時,最令我好奇的是:這里的古建筑數徽派居多,還有巴蜀閩贛地帶的建筑風格。緣何少數民族聚居的貴州黔東南會有這么多外來風格建筑呢?當地導游為我們解答疑惑,原來,舊州歷史上是貴州的一個水陸交會點,又是長江支流沅江沿舞陽河到達黔東南州的最后一個通商碼頭。古時日用百貨品均由舞陽河水路泊來,至此轉馱貴陽、安順等地,貴州本地土特產又經此水運到洞庭湖后,分銷長江一線。獨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來至全國各地的商人聚集,財富沿著這條運河滾滾而來,成就了當時舊州的繁榮?;丈?、閩商等在這里安家落戶,帶來當地文化,修建會館等。因此,在舊州鎮方圓1.4平方公里的城區內,就留下了九宮八廟四閣三庵(指宮殿、廟宇、閣樓),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在貴州可算首屈一指。
歲月為舊州的古老建筑積淀了許許多多的故事。這些古建筑不僅是小鎮曾經商貿繁榮的見證,還留下了紅軍長征的紅色文化。就拿鎮上西大街的著名歷史文化建筑“天后宮”來說,曾是紅軍長征時期的臨時醫院,現在這里是黃平縣的革命歷史陳列館。
“天后宮”是沿海居民俗稱的“媽祖廟”,也叫福建會館。這就是閩商帶來的文化。舊州天后宮,由清代在舊州經商的福建人共同捐資修建,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作為離鄉的福建、廣東一帶商人祭祀海神天后,議事和聚會娛樂的場所,至今每逢天后誕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還會舉行規模盛大的宗教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整個黔東南州范圍內也僅有兩座天后宮,一座在古城鎮遠,還有一座就在舊州。鎮遠天后宮以精致典雅見長,舊州天后宮則以宏偉壯麗聞名。舊州的天后宮也可以說是中國大陸離海岸最遠的一座。
紅軍長征經過舊州時,“天后宮”作為當時紅軍的臨時醫院,收治了30多名紅軍傷員,許多士兵從這里康復后繼續投身革命,直到紅六軍團離開舊州后,臨時醫院也才隨之撤離。如今,在建筑墻壁上大家還能看到當年紅軍戰士在這里提筆繪下的紅軍戰士救死扶傷的畫面。
現在的“天后宮”,成為緬懷先烈、重溫歷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這里,不僅可以看到古建筑的匠心獨運,還可以通過墻壁上的展板,了解革命戰爭年代發生在黃平、舊州以及天后宮的英雄往事。
像“天后宮”這樣既見證昔日商貿繁榮,同時又留下紅色文化的古建筑數不勝數。傳統民居朱氏民宅,被列入了《中國傳統民居大全》,中國建筑大師徐尚志概括其特點為小而全,紅軍二過舊州時,朱氏民宅曾作為當時的中華蘇維埃臨時銀行,以方便指戰員與當地的老百姓兌換蘇維埃貨幣及銀元;清乾隆五十一年由江西商人修建的江西臨江府會館(仁壽宮),也曾是紅軍長征時期的濟貧大會舊址……
這些遺存的古建筑,不僅僅是冰冷的磚瓦,還藏著一個又一個值得我們去了解和銘記的歷史故事。(責任編輯/謝予謙)
村寨信息:
區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舊州鎮
交通:貴陽—貴黃高速—舊州鎮。車程約2小時。
鄉村特色:黔東南少數民族聚居地。貴州最早對外通商、對外交流的碼頭城鎮之一。漢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在這里多元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