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離
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進士,才華出眾,詩文冠江南,和北方才子紀曉嵐并稱“南袁北紀”。袁枚除詩文絕佳之外,還是一位烹飪家和營養學家,他的《隨園食單》是我國飲膳專業的重要著作,一直流傳至今。
中醫上有句話:“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這句話中的人參代表常用的補益之藥,如人參、黃芪等。早在東漢時期,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將人參、黃芪列為上品。它們使用歷史悠久,效果歷代不衰,治補兩益。但必須指出的是,人參、黃芪運用恰當,能夠藥到病除,顯示出奇效,而使用不當,也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
袁枚在年過古稀之時,不幸患了一場嚴重的痢疾,雖經多方調治,終無效果。這時一位醫生認為,袁枚年高體弱,需要補益,于是開了黃芪等藥物,誰知服藥后導致“閉門留寇”,邪無出路,使病情加劇。其中道理并不復雜,痢疾是濕熱等毒邪停留于腸中,導致腸道功能失調造成的。治療必須給邪氣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應該用黃芪溫補,造成氣機壅塞,邪不能出。
現代醫學的治法也是一樣的。在急性痢疾發作時,大便次數增多,里急后重,有膿血便,此時不能止瀉,而應順勢讓它瀉下去,同時用大量抗生素殺滅痢疾桿菌。如若止瀉,膿血便排不出,毒性物質吸收入血,會產生很嚴重的后果。
后來,袁枚的好友張子厚勸他服用大黃。但這時,有人說大黃藥性劇烈,不能服用。而張子厚認為,袁枚的這種情況即為中醫所說的“通因通用”,對癥時用是藥,大黃但用無妨。
袁枚服用大黃后,果真藥到病除,痢疾很快就止住了。他寫了一首詩贈予張子厚,其中幾句是:“藥可通神信不誣,將軍竟救白云夫。醫無成見心才活,病到垂危膽亦粗。”(注:大黃又被稱為“將軍”)
袁枚這則病例說明,對于痢疾這種邪氣盛的疾病,吃黃芪無異于火上澆油,使病情加劇而成危象。幸而其友當機立斷,勸他改用清熱解毒、瀉下通腑的大黃,終使疾病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