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利軍
當前市場情緒較為悲觀,擔憂指數后續進一步下行。我們對2008年至今共4次的大調整見底、以及結構行情更明顯的2020年后6次階段性小調整見底的情形進行復盤,分別從市場情緒和基本面變化兩個層面討論調整至底部的標志。
我們的觀點是:調整充分和信用可能回升,階段性調整已近尾聲。
從市場的角度看,成交額、情緒資金和個股位置調整已較充分,但主線行業調整幅度仍偏小。
第一、成交額:歷次大、小調整見底成交額和換手率均大幅下降20%-60%;本次調整以來成交額已大幅下降34%。
過去歷次市場大調整與2020年以來小調整見底的成交額縮量幅度區間普遍在10%-60%左右,其中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2020年8月至2020年9月兩段期間縮量幅度最大,分別達到59%和50%,而2021年2月調整期間下降幅度較為9%,本輪調整至今成交額從1.15萬億下降至7500億左右,縮量幅度達到34%,對比來看已經處于合理區間。
換手率而言,過去歷次市場大調整與2020年以來小調整見底的換手率下降幅度普遍在20%至60%左右,其中幅度最大的為2020年8月的62%,而本輪至今上證指數周平均換手率下降幅度已經達到20%,雖然整體幅度較小,但已超過2015年12月18%的調整幅度。
第二、情緒資金:歷史上多數大、小調整見底伴隨著結算金和融資等情緒資金的大幅流出,但幅度差別很大;本次調整以來結算金和融資已分別大幅流出847億和86億。
第三、個股位置:歷次大調整見底200日均線以上個股占比均下降至10%以下的極低水平,小調整多數下降至30%左右的低位;目前已低至34%。
第四、主線行業調整幅度:歷次小調整見底時前期領漲行業調整幅度在5%-30%;本次新能源、汽車等調整在7%左右,幅度仍偏小。
從基本面角度看,對盈利偏弱的預期消化充分及高景氣行業重新走強,階段性調整可能接近尾聲。
(1)復盤來看,大調整的底部形成需滿足逆周期調節政策出臺、中長貸增速上行、PMI等經濟數據上行、外部風險消減的條件;小調整的見底與宏觀環境變化關系不大,主要是因負面預期的消除或價格已充分反映,或結構上強勢板塊的出現。
(2)當前來看,首先,盡管疫情擾動下經濟數據仍未明顯上行,外部風險也未完全消減,但逆周期調節政策已出臺、中長貸同比增速有望筑底回升,當前非大調整。其次,國內疫情和經濟偏弱的負面預期短期難消除,但當前市場下跌對基本面偏弱的預期消化充分,調整充分的高景氣行業可能重新走強。
宏觀環境變動對于短期市場波動的解釋力較小,更大程度影響市場的運行區間。僅從趨勢上看,2020年至今的指數運行趨勢大致與信用、盈利數據的變化同步,即2020年全年為中長貸余額同比以及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同比的同步上行,信用與盈利推動2020年上證指數中樞趨勢性上行,而到了2021年后信用與盈利開始下行時,指數中樞上行動力減弱并筑頂,宏觀數據波動并不大,也即單純從宏觀環境出發更大程度上影響市場波動的區間,但難以判斷短期市場方向。
融資和結算金后續流出可能放緩,新發基金和外資繼續緩慢流入。近期來看,新發基金整體維持平穩流入,但在海外加息預期強化、經濟預期較為悲觀的背景下,外資和情緒資金近期明顯有所流出:首先新發基金方面,本周新成立偏股型基金129億,依然保持相對平穩流入,同時基金募資額/募資目標為11.20%,與8月份水平相當;當前來看在經濟基本面偏弱的背景下市場近期依然處于調整區間,指數提升空間有限,因此預期新發基金規模難以大幅攀升,但在結構性行情的背景下有望維持當前的穩定流入。

數據來源:WIND,東北證券
由此,分子端盈利偏弱但難進一步下行,流動性偏中性,A股進一步下跌空間有限,短期震蕩筑底。
其一:PMI小幅提升但仍在榮枯線以下,小企業復蘇仍有壓力,基建落地效果明顯。中報顯示盈利增速繼續回落,但好于預期;煤炭、有色、通信、電力設備等行業盈利增速領先。
其二:美國8月非農就業數據使美國9月加息75BP預期上升,國內流動性仍相對寬松。融資和結算金后續流出可能放緩;新發基金和外資繼續緩慢流入。
其三:地產信用風險消減,國內疫情散發、中美摩擦及海外加息等仍壓制情緒。
行業配置上,建議關注景氣持續上行、景氣預期改善以及政策導向的行業——當前對盈利預期偏弱,同時海外流動性預期收緊對高估值成長板塊有壓制;整體風格偏均衡,低位的、景氣上行的行業是主線。
具體來看:
其一,景氣持續上行但仍相對低估的,如調整充分的部分新能源(風光儲)、軍工、煤炭和養殖等。俄烏沖突持續發酵,疊加“北溪-1”天然氣管道將對歐盟完全停止輸氣,全球能源危機日趨嚴重;而高溫等極端天氣消散、持續降水緩解四川限電問題,但在全國性缺電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仍是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碳中和”背景下風電光伏建設將持續高增長,建議關注已調整充分的部分新能源(風光儲),以及開工高峰下供需仍舊偏緊的煤炭可重點關注。
其二,景氣預期改善的傳媒(游戲、元宇宙等)、電子(半導體中的上游材料和零部件,消費電子)和計算機(國產化、云計算等)、白酒及醫藥等。其三,政策導向的,保增長政策推動的建筑建材,刺激消費相關的大眾消費(旅游酒店體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