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許李紅
“老師,不是我的錯,是某某某的錯。”
這樣的話語,相信很多老師不陌生吧?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孩子在面對批評時,總認為“不是我的錯”,習慣性地推卸責任,這類學生到底該如何進行教育呢?本文通過分析這類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心理咨詢相關技術,提出一套有效的“攻心計”方案。
首先,是共情,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老師放下之前對學生的固有看法,關注學生此時的憤怒、委屈等情緒,以好奇的心態詢問是什么事情引發這樣的情緒。
“我很好奇,剛才發生了什么讓你情緒這么激動?”學生的情緒被看見后,他會簡單地概括發生的事情,隨后總結:“又不是我一個人的錯,某某某也做了……”或者“某某某先動的我,我才打回了他。”
接著,老師使用同理心給予共情,“你現在肯定很委屈,感覺不被看見、不被理解。”學生此時會用一張委屈的臉看著老師,點點頭。
學生通過述說不愉快的經歷,感受到情緒被理解,來宣泄掉部分負面情緒。
此時的學生可以更平靜地描述事件發生過程的細節了,老師在傾聽的時候,慢慢地厘清是非曲直。聽著學生的“吐槽”,可以觀察到他的呼吸更平緩了,說明學生的憤怒、委屈等負面情緒已經宣泄了一大半,可以順利開啟第二步。
學生是不是每時每刻都犯錯誤呢?肯定不是的。人不是問題,問題的本身才是問題。
大多數老師在教育學生時會針對他的靶問題開展工作,但面對這類“不愛聽批評”的學生,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跳出問題圈,看到他的優勢和閃光點。
那么,怎樣幫助學生找到他的優勢資源呢?
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問學生,“你以前有被表揚的時候嗎?”“具體說說在什么情況下你會被認可和表揚?”
這時,學生會意識到原來自己曾經也有被表揚的時刻,只是平時的注意力更多地關注在被批評的經歷上,所以忽略了那些美好的記憶。這些閃光的時刻即使很少,但經過大腦的重新加工,學生會頓時覺得,“原來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我自己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當學生發現自己表現好的部分被看見了后,他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表揚的。如果把目前星星之火的“好”的部分努力保持,接著點燃其他“不好”的部分,燎原之勢便指日可待。
學生的正面情緒被激發出來,接下來老師就可以邀請學生一起做偵探,對事情進行分析了。
心理學流派之一——認知行為療法的觀點認為,不合理的歸因是導致個體出現心理問題的關鍵因素。
習慣性“甩鍋”的學生會把事實上“不全是我的錯”在認知上等同于“不是我的錯”。
餅圖技術能很好地幫助這類學生做到合理歸因,厘清責任。餅圖技術就是把一個圓(餅)切分為不同比例的若干部分,每個部分表示導致某個事件發生的因素(自身原因、他人原因、客觀原因等),比例大小表示這個因素對事件的占比或影響程度。
“總結這次被批評的經歷,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導致你產生強烈抗拒、不滿等情緒的原因都有哪些?”學生能很快羅列出他人、客觀環境等方面的因素,但學生自身因素有時可能需要老師深入探索。
行為背后一定有動機,事件背后一定有目的。
接著可以問:“其他學生被批評后也會難受,但大多能保持情緒穩定,為什么你聽到后會如此崩潰?”這個問題主要是用來幫助學生看見內心真正的需求,同時認清自身存在錯誤的認知或是情緒調節能力的欠缺等。
最后,老師請學生確定各個方面的因素在其中應該承擔的責任比例。餅圖技術將責任分散,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更客觀地看待事情:在這個事件上,孩子不需要承擔全部的責任,只需承擔一部分的責任。
至此學生已經能感悟到3點:第一,自己在行為上確實犯了錯誤,這部分責任必須自己承擔,今后努力改正;第二,有時候周圍環境、他人的一些言行舉止,會加劇自己的行為后果,這部分的責任不需要自己承擔;第三,自己承受批評的心理能力沒有其他人強,覺察到這部分,后續需要努力去調整和提升。
最后一個步驟,老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他找到應對的策略,改善目前的處境,學會應對將來可能面臨的其他挫折。
“請你想象剛才的餅圖,我們把每個部分都注入空氣,現在它鼓鼓的,特別豐滿,特別充盈。此時,有個小仙女飛過來,拿著魔杖輕輕地在它的表面戳了個小洞,只見氣體慢慢地漏出來,你心中感覺到的負面情緒好像也在慢慢減少。你仔細觀察下,氣體是先從哪個部分漏出來的?
老師可以接著引導學生思考,“一件事情的發生,是由多個方面因素導致的,不完全是因我而起,但我們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請你想想,從哪個方面或者哪幾個方面入手可以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呢?”
學生經過思考,通常能說出一些方法,有些行之有效,但有些比較籠統,老師需要引導他落到實處,找到具體可行的辦法。
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自我責任認知水平還處在發展過程中,對于責任心的理解尚不全面、深刻。所以,老師在面對習慣性“甩鍋”的學生時,應多關注年齡的差異、注意教育方式的選擇,才能幫助學生形成穩固持久的責任心和效能感。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