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琪
“老師,我胃疼,能不吃午飯嗎?”中午的教室里只剩下小Y一個人。他是個皮膚黝黑、身材矯健的男孩,此時正垂眸看向地面,聲音也低低的。我不免揪心起來……
入學第一天的班級介紹中,小Y大方表示自己是位特長生,因此被大家推選為體育委員。但隨著日常的相處,我隱約發現,他沒有第一天展示時那樣開朗。不到一個月,小Y總是請病假缺課,去醫院檢查,醫生卻說“沒事”;在朋友圈中,他將自己運動中磕傷的照片配上鮮紅的濾鏡和灰暗的文字,讓人看了膽戰心驚。小Y怎么了?我感到疑惑的同時,也越加關注他。但當我主動詢問時,他總是低著頭說“挺好的”。我很困惑該怎么和他進行有效溝通。而現在,教室里一片寂靜,我又該說些什么呢?
雖然小Y說不想吃任何東西,但我總是放心不下,離開教室又折回來詢問。最終,我跑去教工食堂打了一碗蛋花湯,端下樓給他。
小Y盯著熱氣騰騰的湯,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我說,也不知道他生病的時候愛吃些什么,但吃點熱乎的總是會舒服一點。出乎意料,他接過話茬,看似輕松地說:“我愛喝粥。以前我媽給我熬,不過現在一般只能自己做點。”十幾歲的孩子,很少會自己做飯,也很少用這樣依戀的語氣說起母親!察覺到這是個溝通的好機會,我趕忙夸他:“你還會自己做飯呀,真不錯。”他回答道:“爸媽工作忙,就讓我點外賣,但我也不愛吃那些。”我溫柔地說:“可能是看到你這么能干,對你就放心了。不過,你也可以和父母撒撒嬌呀?”
他搖搖頭,打開了話匣子,我才了解到,小Y的父母忙于工作,從孩子青春期開始,就很少陪伴他了。小Y向父母求助時,屢屢碰壁,往往收到的回復也是“工作忙是為了你”,這讓他在遇到困難時更多地依靠自己……同時,小Y的父母在工作上的成就,令小Y為其驕傲的同時,也給了他許多無形的壓力。
不知不覺,一碗湯喝完了。我收回碗時,小Y輕輕地說了一聲:“謝謝老師。”
一碗湯,拉近了我與小Y的關系。看來在無法走近學生的時候,我們不能消極等待,而是要主動地去靠近他,也許在這些嘗試中可以覓得契機,從而打開溝通的那扇門。當然,隨著了解的增加,也讓我有了更深的緊迫感。孩子的自責、糾結和渴望,父母知道嗎?是不是父母過高的期待,加劇了他對學習的抗拒和焦慮情緒?我想,我應該做點什么。
帶著疑問,我給小Y家長撥去了電話。母親吞吞吐吐,說他們知道孩子情緒不好,對孩子也是關心的。只是,這種關心難免包含對成績的期待。小Y的文化課成績一直很一般,家長才決定讓他走特長生的道路,但即使這樣,還是忍不住失望,小Y也會因此感到十分自責……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決定先從父母這邊入手,來促成親子關系的改變。我首先回答了“為什么我們兩個學習好,孩子卻不行”的問題。我說:“不同孩子有著不同的學習方式,也有不同的特長。我們要學會看到孩子的優點,這樣才能鼓勵他建立自信,從而以長補短。”通過一對一的溝通,小Y的父母逐漸認可了肯定式教育的重要性。
新年之際,我組織了一個小活動,請學生和家長各自書寫新年寄語,并上傳照片,制作成電子賀卡,為他們傳遞祝福。小Y寫的是“步入高中,我也在盡全力學習、跟同學相處愉快……”他急切地說明自己的進步,承諾說自己會變得更好。我希望家長能夠看到小Y渴望肯定的心情。于是,我私聊了小Y母親,勸她:“請不要再祝福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當我請您上傳一張照片時,您上傳了好幾張讓我挑選,可見每一張照片里的回憶對于您來說都彌足珍貴。照片里,我看到了您家孩子運動中的拼搏,獲獎后的喜悅,和與您一起度過的溫馨時刻。我們能否讓祝福語也與照片相匹配,而不是僅僅講學習呢?”于是,小Y母親寫到:“寶貝,愿你享有期望中的全部喜悅,每一件微小的事物都能帶給你甜美的感受和無窮的快樂!”
我把每一張照片都發給小Y,特地跟他說,大部分人的家長只上傳了一張,而他的父母瞬間傳了這么多,一看就是平時存在手機里的。小Y向我介紹了每一張照片的來歷,看得出來,他很開心。變化在悄然發生。高一下學期期末,再與家長溝通成績時,家長沒再糾結分數高低,而是表示:“孩子一直在努力,我也看到了!”
看來解決親子之間的問題也是有辦法的,但是如果只有我們這些老師的努力卻遠遠不夠。我們能做的是提供平臺或途徑,讓親子雙方在正確的軌道上雙向奔赴。
“老師,運動會人選我已經安排好啦,您放心。”周六的清晨,微信里傳出體委小Y充滿活力的聲音,和煦的晨光透過窗簾,把我的思緒從過去的一年中拉了回來。我趕忙回復:“做的不錯,明天好好比賽!”他也回復我說:“老師,別忘了給我拍視頻。”——每次比賽,我都會為學生拍照,發給家長們看,也不會忘記對學生多加鼓勵。對于小Y,更是如此。他在朋友圈發了比賽消息,我一定點贊夸獎;一旦有機會上臺領獎,無論他怎么說“不夠好”,我都會拍下照片發給他大加贊揚,還得變著花樣地夸,必須“言之有物”:“不是你的專項,都能得獎,太厲害了!”“到時候填寫綜合素質平臺,得被你刷屏。”孩子獲得肯定,漸漸變得開朗、合群了。合照中,他不再低頭垂眼,而是露出真心的笑容。此后,我進一步通過表達信任,灌注希望,提升小Y的學習驅動力。在他詢問我學習太差怎么辦時,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話:“老師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老師。你現在很忙,但是只要跟著我們走,沒問題的。”小Y的主動性明顯增加了,在學校開展學長講堂時,他主動申請去現場參加,認真記錄學長們的學習方法。
溫柔的鼓勵和信任的話語,給了小Y在校園里繼續前行的動力。前不久,我恍然發覺,高一上學期小Y有十多條病假記錄,而下半學期,小Y除了比賽、訓練的事假,再沒有缺勤過了。
小Y身上,發生了溫暖而可喜的變化。也許就是這一碗普普通通的蛋花湯,讓小Y不再守著他的孤獨沉默下去……原來教育是真心的投入,是情感的交換。這碗蛋花湯,會始終提醒我教育的意義。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