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中推薦的必讀名著。如何圍繞這本書構建閱讀課堂?閱讀選點從何入手?如何引導學生讀懂并深入理解這部作品?基于這些問題,文章提出通過思辨閱讀的教學方式,在名著閱讀指導課上緊抓母題、議題、問題,引導學生明確整本書閱讀的方向、框架與抓手,使學生的閱讀更深、更廣,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名著閱讀;思辨閱讀;教學指導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廣西中小學語文學習質量研究專項課題《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0zjy14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曉萍(1984—),女,廣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成長為線索,展現了俄國十月革命前后大量的社會歷史畫面和俄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描繪了波瀾壯闊的變革斗爭和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形象,大力謳歌了保衛和建設蘇維埃政權的青年們英勇獻身的精神。
不少學生在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時存在閱讀障礙,具體原因包括書中人物的外國名字比較難記、時代背景陌生和書籍篇幅較長等。對此,筆者基于對閱讀課堂的架構、學生的深入閱讀實踐、合理閱讀選點等方面的思考,進行思辨閱讀教學嘗試。
一、閱讀計劃實踐分析
在學期初,筆者和學生一起制訂了閱讀計劃。第一,教師定期組織開展名著導讀課,逐周按章節布置閱讀任務。學生在此過程中需要使用圈點批注法閱讀書籍,并按主題做好摘抄,完成第一輪閱讀。閱讀完成后,學生需要從主要情節、人物形象或小說主題等角度入手繪制思維導圖。第二,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閱讀推進課,進行專題探究。教師先在課堂上分享學生制作的思維導圖,師生再一起從環境描寫、情節發展等角度對小說內容做進一步梳理。同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第二輪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并提出問題。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學生在閱讀推進課后積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問,如“保爾為什么會選擇達雅?”“保爾和麗達愛情結束的原因是什么?”“在和冬妮婭認識、交往的過程中,保爾有哪些改變?”等。在整理歸類學生的各種疑問時,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在閱讀時把目光聚焦于保爾的愛情,但是愛情只是保爾人生中的一小部分,學生們關心保爾的感情進程,卻忽略了保爾的革命成長進程,這樣難以深刻感受保爾的偉大人格。于是,筆者在閱讀提升課中設計思考環節??柧S諾說:“經典的價值在于幫助你在與它的關系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余黨緒則提出,整本書閱讀教學,不是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我們要警惕的是復雜問題簡單化,我們追求的是復雜問題相對明確化和清晰化。教學經典作品時可以選擇的角度是多樣的,但執教者一定要設計明確、清晰的教學目標?;趯W生的認知情況,教師應思考如何引領學生在已知領域中求得真知并提升認識,使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小說的人文內涵與精神價值。對此,教師需要在語文課堂中開展思辨閱讀教學。
二、思辨閱讀教學
思辨閱讀即理性的、反思性的閱讀,目的在于使閱讀者獲取知識或者解決問題。思辨閱讀強調幾個方面:一是閱讀是為了求真,我們不能毫無自主思考地贊同文本的所有觀點;二是閱讀的狀態應是理性的,感性閱讀未必能讓我們靠近真知,相反可能會約束我們的理解;三是閱讀的過程應該是不斷反思的過程,需要防范隨意閱讀等誤區。因此,執教者在思辨閱讀教學課上要引導學生追求理解與評價的精準,促使學生深度思考。教師需要以母題確立文本的核心價值,以議題確立教學的主要內容,以問題推動基于文本的思辨讀寫。
(一)母題的引領
思辨閱讀教學理論提出,以母題切入經典閱讀,有助于解決閱讀教學碎片化、隨意性導致的學生閱讀理解片面、膚淺等問題。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著閱讀指導課上,筆者以母題“信仰與力量”為核心開展閱讀教學。
(二)議題的確定
初中生普遍存在閱讀積累不夠、閱讀經驗不足等問題,這容易導致學生在書籍的內容與主旨比較豐富的情況下,難以準確把握文本的主題與內涵。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文本維度與層次比較繁雜,其重點內容和主題的隱蔽性較強,對學生的閱讀方式與思維品質有著較高的要求,這提示執教者要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教學。
參考王惠主編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思辨讀寫一本通》一書中的議題劃分(“不屈服的天性”“不尋常的力量”“不妥協的戰斗”“不迷茫的愛情”“不間斷的閱讀”“不褪色的鋼鐵”等),筆者根據學生的疑問最后確定了本節課討論的議題為“不平凡的選擇”。筆者采取從學生的疑問切入的教學方式,以將學生引向更深層次的閱讀,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這部作品的獨特文學價值。
(三)問題的驅動
在閱讀教學中,問題是抓手,好問題能更好地驅動思辨閱讀教學的展開,引導學生走向真知與真理。基于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寫作背景的陌生感以及閱讀經驗不足等情況,筆者確定了三大教學目標:一是引導學生對比保爾在三段感情中的選擇,感受保爾的成長;二是品讀保爾的戰斗生活,使學生深入認識保爾的英雄形象;三是學習保爾的精神。
課前,筆者從學生的興趣點和閱讀疑難點出發,先給學生布置了一份作業:用摘抄和做筆記的形式,選擇不同角度對比保爾的三段感情,感受保爾的心理變化。學生在閱讀中需要從“情感萌動”“相處過程”“情感結局”三個階段中選擇一個,通過摘錄的文字描寫,對比三段感情中保爾不同的心理。
在思辨閱讀教學課上,筆者以兩個問題作為抓手。第一個問題:請通過文字,比對保爾的三段愛情,體會保爾的心理,思考保爾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第二個問題:保爾在人生的很多關鍵時刻也做出了選擇,請閱讀相關文字,分組討論保爾在人生不同階段分別做出了怎樣的選擇,并結合小說探究是什么促使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兩個問題緊緊圍繞保爾的“選擇”出發,從保爾的愛情到保爾的戰斗生活,引導學生發現和識別作品中復雜的關聯,引導學生從已知知識深入未知知識,關注小說結構,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更廣、更深的領域,逐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1.保爾的愛情
學生展示作業——保爾三次戀愛經歷的對比。
從相關的情節描寫和語言描寫中感受保爾的愛情萌動:“拿釣竿的手微微抖了一下”“保爾第一次用這樣的目光審視著她這位同志兼老師”“保爾沒有立刻放開她那粗壯的、起繭的手”……保爾對冬妮婭的愛情始于顏值,對麗達的愛情是發于志同,對達雅的愛情是源于同情。在“相處過程”的對比中,學生感受到保爾與冬妮婭相處時的溫暖快樂,與麗達相處時的充實與痛苦,還有對達雅的引領和幫助。在結局對比中,保爾與冬妮婭分于志異,與麗達斷于誤會,與達雅合于理想。
學生在文本分析中不斷深入文字,感受到保爾在愛情中做出的選擇正是他逐漸遠離膚淺、向精神和信仰靠近的心靈之旅,更能讀出保爾為革命理想獻出火紅青春的崇高精神。于是,筆者引領學生齊讀小說主旨段,初步感受主人公保爾的情懷。
聚焦學生在閱讀理解中遇到的阻礙和在文本理解的共性問題,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求,以文本為基礎進行課堂設計,促使學生自主參與閱讀探究。
2.保爾的成長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愛情只是保爾人生中的一部分,英雄人物保爾在他人生的很多關鍵時刻做出了不平凡的選擇。筆者帶領學生回顧舊知,聯系學生之前繪制的思維導圖,把保爾的人生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退學”“參軍”“修路”“著書”,然后讓學生分組閱讀不同的篇章內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名著閱讀課程化叢書為例,不同小組分別選擇“退學”部分(82—85頁)、“參軍”部分(155—164頁)、“修路”部分(238—239頁)、“著書”部分(374—376頁)的相關文字進行閱讀,學生思考并合作探究以下兩個問題:(1)在這部分文字中,保爾做出了怎樣的選擇?(2)請結合小說談談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選擇什么”與“選擇的原因”體現保爾的成長過程,這兩部分內容串聯起小說文本,同時也促使學生在思考中發現真知。
在“退學”階段,“選擇”對應的文段是保爾救下朱赫來。筆者以“他害怕嗎?”“他為什么要救朱赫來?”等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學生結合后文保爾被捕后“心神不寧”“每夜總是翻來覆去睡不著”“聽了這話他真有點害怕。是啊,十六歲就死是可怕的!人死不能復生呀”等語句讀出保爾的恐懼。筆者又提出問題:“保爾害怕卻依舊救下了朱赫來,這是為什么呢?”學生一開始以“革命理想的指引”來回答。筆者通過文字引領,讓學生把目光聚焦在前文描寫朱赫來心理的文段:“他很喜歡這些年輕人,雖然他們還沒有在斗爭的漩渦中找準該走的路,但是已經鮮明地表現出自己的階級志向?!币约昂笪牡摹皩弳柕臅r候他什么也不說,一問三不知。為什么拒不開口,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想做個勇敢的人,做個堅強的人?!蓖ㄟ^啟發引導,學生在討論中感受到保爾此時的選擇有著樸素的階級意識,但他依然迷茫著,還沒有受到崇高理想的指引,只是他自發的斗爭精神讓他做出了這個選擇。
“參軍”階段與“選擇”相應的文段是保爾在戰場上不顧一切殺向敵人。筆者問學生:“他怕死嗎?”學生在細膩的戰爭描寫中讀出了保爾毫不畏懼的心理。教師再問:“為什么他不怕死了呢?”學生在探究中聯系到前文戰士們一起閱讀《牛虻》時安得羅休克說的一段話:“一個人如果知道為什么而死,情況就大不相同。這樣的人會有一股力量。要是你感到真理是在你這一邊,就會死得從容不迫?!痹瓉磉@個曾經懼怕死亡的少年,揮起戰刀,目光如炬,一遍遍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用盡生命的力氣怒吼著戰斗,是為了民族解放的理想和信仰而戰。探究至此,學生開始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修路”階段對應的“選擇”是保爾在嚴重傷病的狀態下仍然堅持筑路。筆者提問:“保爾在怎樣的情境下堅持筑路呢?”跟著文本,學生發現保爾在各種傷病纏身、物資極度匱乏、別人紛紛撤退的情況下仍堅持筑路。此時筆者詢問學生:“那他為什么不離開呢?”結合前文朱赫來視察時說的一段話:“他們真是無價之寶。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學生認識到,保爾這樣的鋼鐵戰士才從火熱的戰場撤離,從死神手中活逃脫,便接過建設蘇維埃政權的偉大旗幟,一頭扎進冰天雪地的博雅爾卡,在暴風雪中用生命去筑路,直至自己倒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這一切都源于信仰迸發出的巨大力量。保爾的舉動也更深刻地揭示了小說題目的含義——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能堅硬,才能什么都不懼怕。不斷深入的問題,讓學生的閱讀逐漸進入深水區,讓其閱讀更有效、更深廣。
“著書”階段,我們看到保爾的又一次艱難選擇——放棄自殺直面生活。筆者以“保爾為什么自殺,又為什么放棄自殺”這一問題引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學生在“縱然生活到了實在難以忍受的地步,也要能夠活下去。要竭盡全力,讓生命變得有益于人民”等語段中體會到保爾選擇活下去的理由,并在后文中看到保爾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讓生命有益于人民”的理想和信仰。面對困難,死是最容易的方式,難的是自己沒有解決問題的方式。保爾遇到的困難一個比一個大,但保爾最終用他殘缺的身體迸發出一次比一次大的力量去應對苦難艱險,在生命的荒原上開出最燦爛的花朵,成為永不褪色的鋼鐵戰士。這一切,是源于“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的信仰。
在思辨閱讀教學中,學生跳出對保爾愛情選擇的關注,而把目光放到保爾更廣闊的戰斗生活的選擇上,從而看到保爾一次次砸碎身上的“鐵環”,把青春和生命獻給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這一切都源于這本書的母題——“信仰和力量”。
課上,筆者通過對思辨閱讀中的母題和議題,選擇好問題抓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保爾并學習保爾的精神,從而激勵學生在鋼鐵精神的照耀下,永懷為人類進步而努力的理想前行,在未來遇到困難時能永不言棄,百煉成鋼。
三、評析與反思
學生的閱讀思維是閱讀的核心,喚醒學生的思維則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引導學生合理并創造性地進行思維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無思辨,不閱讀。”思辨閱讀作為閱讀書籍的內在要求,能夠給學生的閱讀提供正確的方向、清晰的框架與有力的抓手,讓學生的思維脫離膚淺空洞。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思辨閱讀教學中,筆者以“信仰與理想”為母題引領閱讀,科學搭建議題的框架,穿針引線,讓學生對整本書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對于保爾這一典型人物的成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課后,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又對這部小說進行了多次閱讀,這便是思辨教學的力量與魅力。
[參考文獻]
卡爾維諾.為什么讀經典[M].黃燦然,李桂蜜,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余黨緒.思辨性閱讀是整本書閱讀的內在需要[J].語文學習,2019(6):9-14.
余黨緒.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母題、議題、問題:思辨需要方向、框架與抓手[J].語文學習,2018(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