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生活中的事物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生活和教育有機融合,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實驗的方式,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到化學知識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落實學科育人。
關鍵詞:生活教育;化學課堂;學科育人;家國情懷;常見的鹽
文章編號:1008-0546( 2022) 09x-0036-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09x.009
陶行知先生所研究的教育問題,直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對教育教學具有深遠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科把生活教育納入課程理念。“化學課程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反映人類探索物質世界的化學基本觀念和規律,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化學教學應以生活為本,這是化學新課程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鼓勵教師運用生活化素材,組織學生參與鮮活的學習過程。同時,“生活即教育”理念契合素質教育的目標,也符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理念。[2]
化學是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創造性的自然學科,我們的生活每時每刻都與化學有關。初中化學作為啟蒙性學科,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化學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在解決人類面臨的很多問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從而產生長遠的化學學習動力。上海教育出版社(以下稱滬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七章“生活中常見的鹽”中食鹽、純堿、小蘇打是生活中幾種常見的鹽,下面以“食鹽、純堿、小蘇打”一課為例,談談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如何應用在初中化學課堂中,如何在化學學科中用生活教育事例落實立德樹人。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陶行知先生認為“接知如接枝”[3]。最能拉近學生與化學課程的距離,莫過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生活是課堂教學的源泉,教師要在課堂上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圖片、視頻、布置學生完成的家庭小實驗、奇妙的生活現象、小魔術、新聞報道、熱議話題等,這樣的教學引入方式可以讓學生樂于參與課堂。
本節課開始,教師首先給學生展示廚房圖片,讓學生說出圖片中呈現的各種廚房用品和調味品的成分。廚房對每個學生并不陌生,學生紛紛踴躍發言,這樣很快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接著呈現圖1,提問學生:食鹽、純堿、小蘇打這三種物質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對于這三種物質,學生都能說出一些用途,但不知道為什么有這些用途,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新的化學知識來解決。
在新課開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至關重要,但僅僅調動興趣還不夠,還要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動力并明確學習方向,在生活教育中發現問題并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二、捕捉生活現象,提煉化學問題
生活是巨大的教育資源庫,如果教師能把生活和化學教學緊密結合,就會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打造精彩紛呈的課堂。課程標準中對本節課內容的目標要求是:了解食鹽、純堿、小蘇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論中強調: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3]對于食鹽,學生已經知道它是一種白色固體,易溶于水,可做調味品。教師展示食鹽在醫藥、農業、食品、交通等方面的用途圖片(見圖2),學生根據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很快聯想到學過的相關知識,歸納出食鹽可用于配制生理鹽水、農業選種、腌制美味食品、交通上融化積雪,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鹽叫亞硝酸鈉,這種鹽易與食鹽混淆,適量添加亞硝酸鈉可用于食品防腐,但是量過多會致癌,讓學生認識任何物質都有兩面性,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辯證唯物觀。
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看包裝上的說明書,學生知道了純堿可以去油污、浸泡水果蔬菜表面農藥殘留。針對純堿去油污能力,筆者事先布置學生家庭小實驗并拍照上傳共享(見圖3),這時學生在課堂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心里非常有成就感,對純堿的用途也有了深刻了解,更重要的是清楚了研究物質用途與性質的一般思路。學生通過這個實驗,舉一反三,比如:魚膽破了,比較酸澀,可以用純堿去中和酸。學生自己實際操作學到的知識,比記憶書本上的幾個字,更能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和關鍵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化學走向生活。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怎樣求真。對于小蘇打的用途(見圖4),學生知道它是發酵粉,卻不知為什么可以發酵面團,為什么小蘇打還可以治療胃酸過多。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播放了面團中加入小蘇打慢慢蓬松的錄像;進行實驗:向鹽酸(模擬胃液的成分)中加入小蘇打后觀察有大量氣泡產生的現象并測定溶液的酸堿性。拓展碳酸氫鈉的熱不穩定性實驗,為高中化學學習埋下伏筆,選擇用Y型試管[4]來增加課堂演示實驗的趣味性。學生不需要死記硬背,便能內化知識,相信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把這些原理講給家人聽,給家人普及化學知識,讓化學真正成為一門實用型學科。
三、展開生活探索,培養實踐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3]。我們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學。不在做中用工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家庭小實驗中可能有家長的幫助,學生并非獨立完成。筆者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了小任務:自制汽水。事先準備好食品級檸檬酸、小蘇打、綿白糖、電子天平、一次性杯子、吸管,學生自己準備合適溫度的水。通過調節檸檬酸和小蘇打的質量比以及水溫,配制出最佳口感的汽水,每個小組代表發言宣傳自己的“獨家配方”,全班一起討論最佳口感的汽水制作的化學原理(如圖5)。這樣的活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也很激烈,達到了在做中學的目的,對所學知識記憶深刻,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想到相關知識,做到知識的遷移。“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出,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學習與探索,學習活的知識,掌握活的技能,為今后的各項能力發展做準備。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要關注學生在生活中的探索,讓學生進行生活實踐。
四、追溯生活物質來源,融入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這樣的任務必須浸透在每個教育細節里,要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陶行知先生說過唯有從內心發出來的教育,才能達到學生心靈深處。化學是研究物質的學科,這些物質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有的是經過幾代化學家不斷實驗才研究出來的,而這些正好成為鮮活的教學案例。
本節課用的兩個材料,一是食鹽的來源:我國的食鹽分布廣泛,青海湖的“夏天曬鹽、冬天撈堿”,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豐富的資源礦藏,增強民族自豪感;二是純堿的制作工藝改進,經歷了比利時化學家索爾維制堿法到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制堿法,感受侯德榜先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對科學的執著追求,體驗科學家不斷深化對問題的認識過程和執著的科學探索精神。學生觀看完這兩個材料,深深被侯德榜先生所感動,更加堅定努力學習,立志“強國有我”。
五、化學課堂中進行生活教育的反思
1.化學知識的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必須和生活保持一致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并不單單指生活便是教育內容,它還包括生活中一切有關的人、事、物。初中階段化學知識的學習應該是生動形象地呈現,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去接受這些知識,認同這些知識對生活的指導作用。有了這些內在學習欲望和外在吸引之后,學生才有興趣學習化學,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
歷史上無數化學家們解決化學問題是依據生產生活中的經驗,慢慢積累解決化學問題的方法和思維,便形成了化學知識,因此化學的原型來自于生活、生產實踐。
2.生活與課堂的有機融合,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
每個化學知識都有其來龍去脈,都有一個背景知識。[5]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很多在教師看來很簡單的問題,但對學生來說卻難以接受,很多固定思維難以轉化。所以教師要具有一雙慧眼,留意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現象。例如:“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單獨讓學生死記硬背六類營養物質沒有實際意義,如果結合學生的每日營養膳食,布置學生為自己家人準備一頓營養豐盛的午餐,學生就能將知識在生活中應用自如。
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還要教學生用化學方法解決生活技能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多用生活中的器材完成化學實驗,如:本節課自制汽水;再如“水的凈化”,可以用礦泉水瓶、棉花、明礬、小石子、干凈的沙子、家用活性炭來凈化污水,讓學生知道化學方法來自于生活。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動手完成家庭小實驗。
3.在生活化的化學實踐課堂中落實立德樹人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五大核心素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變化觀念與守恒思想、科學探究與實驗創新、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6]這是化學學科承擔的育人理念與責任。作為一線初中化學教師,筆者清楚地認識到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是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必須讓學生意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在日常化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踐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打造生活化課堂,融教育于生活,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
[2]趙燦.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啟示[J].教育現代化,2018,5(49):165-166.
[3]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4] 劉佩.Y型試管在初中化學改進實驗中的妙用[J].化學教與學,2022(4):91.
[5] 吳俊明.背景知識與學科教學立德樹人[J].化學教學,2019(2):8-13.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