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愛如滄海,滴水匯成
善行,有時真的不過是舉手之勞,所費有時真是九牛一毛,但做了,卻可以讓你的人生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紅樓夢》中,一向嗜錢如命的王熙鳳,贈了劉姥姥二十兩銀子,說白了,不過是打發人罷了。王熙鳳這錢送得很勉強,但即使是這頗不情愿的一點兒善行,也給王熙鳳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回報。賈府敗落后,王熙鳳被丈夫休棄,一命嗚呼,女兒巧姐兒被舅舅賣到青樓,沒想到劉姥姥卻要報王熙鳳這二十兩銀子的恩,花大價錢把巧姐兒從火坑里救了出來,這可是王熙鳳做夢也想不到的。
所以說,積善無小事,只要是善行,再小,哪怕是九牛一毛的饋贈,像王熙鳳從指縫中漏出的散碎銀子,也有四兩撥千斤的巨大能量。就這個意義而言,積善,就像是給人生架設了一個杠桿,可以舉重若輕了。成語中有“一飯千金”,漂母在韓信落難時,施舍給他一頓飯。沒想到,韓信封侯之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當年的恩人漂母,不惜千金,來表達自己的謝意。一頓飯算什么?韓信看重的是漂母那顆善良的心。
《左傳·宣公二年》中記載了一個相似的故事。晉靈公無道,曾暗伏甲士想殺掉趙盾,沒想到,其中的一個甲士卻反戈一擊,殺退了其余甲士,救了趙盾一命。趙盾很奇怪,就問道:“你是晉靈公的甲士,為何要幫我?”他回答說:“我是桑樹下那個餓得要死的人啊!”趙盾這才想起來,自己在首山打獵時,看見一個人倒在桑樹下,已三天沒吃飯了。趙盾給了他吃的,他卻想留下一半給自己的母親帶回去。趙盾讓他吃飽了,又額外送了飯和肉讓他帶回去給老母親。這“一飯之恩”,讓這位甲士牢記在心,于是在關鍵時刻舍命救下了恩人。這位甲士名叫靈輒,是春秋時期有名的俠士。
我們分析一下王熙鳳和趙盾的善行,其中還是有區別的。趙盾是無心為善,是很高的一種境界;王熙鳳是勉強為善,是有心機的,所謂花錢買個安心,或者說花錢買個周人之急的好名聲。從境界上看,王熙鳳的為善落了下乘。對這兩種為善,古人自然是有褒貶的,所謂“有心為善,雖善不賞”,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就效果言,無論有心,還是無心,都很好。王熙鳳給女兒帶來余慶,而趙盾則直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這樣看來,即使是有心為善,也是值得提倡的。
總而言之,積善不怕小。《勸學》中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恰恰就是李贄說的“滿大街都是圣人”的意思。善事沒有小大之分,只有為與不為之分。孟子非常強調“為”的意義。他說“挾泰山以超北海”,沒這個能力,不做,情有可原;但是,“為長者折枝”,也就是見到長者鞠個躬,這樣的小善是人人都能做的,你不做,就沒有任何借口了。按照荀子的看法,一個普通人天天做善事,再小,日積月累,也就有了一顆圣心,離圣人也就不遠了。現實的例子是,雷鋒之所以長久地受到人們的尊崇,就是因為他的那些平凡的小小善舉積淀起來,讓他有了堪比圣人一樣的光芒。
回到王熙鳳,雖然她的善舉有偽善的嫌疑,但依然收獲了一份意外的驚喜。那么,我們誠心誠意的善舉,再小,也一定會得到正向的回應的。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