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任何一件事皆由一個決心開始
在競爭激烈的氛圍中,我們能否保持內心精神的強大?能否將人生價值融入時代發展的洪流中?這一切,完全取決于“心勝”。
“心勝”,即內心的光明與力量。如果內心有了光明,力量也就有了指引。而“心勝”與一個人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沒有必然的聯系,卻與思想、精神、信仰和人格密不可分,它是人生價值的具體體現。
錢偉長在少年時期,文史成績優異,18歲以中文和歷史雙滿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在得知“九一八事變”消息后,他當天毅然決定轉學物理以圖科學救國。要知道,錢偉長當時的物理成績幾乎為零,但他卻抱著“國家需要就是我的專業”的信念,廢寢忘食刻苦鉆研,終以物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后又以卓越的研究成果,獲得“中國近代力學之父”的美譽。正如2010年2月14日錢偉長獲得“感動中國2010年度人物”后,評委會授予他的頒獎詞:“從義理到物理,從固體到流體,順逆交替,委屈不曲,榮辱數變,老而彌堅,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學,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義有祖國。”錢偉長以自己的人生價值,詮釋了“心勝”的真諦。
于光遠發明了一門獨特的“喜喜”哲學,對此他這樣解釋:“我的生活哲學很簡單,叫作‘喜喜。這個名詞是我發明的,前一個‘喜是動詞,后一個‘喜是名詞,意思是只記住有趣的事,從不回憶那些苦事,更不會無端發愁。因為,人到這個世界上走一趟不容易,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總是糾纏于那些苦事和悲事,而忘記了能給你帶來快樂的那些奇事和趣事,生活也就失去了本來的色彩。所以,我非常喜歡高興,也就是喜歡‘喜。”雖然一生遭受了許多坎坷,但于光遠卻能夠笑對人生,一是來自他的心地坦蕩;二是來自他的大家風范,也正是因了“喜喜”哲學,才讓他不自怨自艾自尋煩惱,心靈安靜地度過了一次次艱難的歲月,迎來了歡歡喜喜的人生。
袁隆平在1995年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后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有人為袁隆平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打抱不平,袁隆平對于自己落選中科院院士持怎樣一種態度呢?袁隆平說:“我沒當上中科院院士,說明自己的水平不夠,所以依舊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我是搞超級雜交水稻的,我的目的就在于能夠不斷出新成果,為糧食安全做出貢獻,那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也是我的最大勝利。”袁隆平的“院士觀”告訴我們:懂得無常,就會舍得;能夠舍得,內心才會強大,也才能獲得生命快樂的源泉,這源泉就是“心勝”的力量。
生命本身所潛藏的潛力,比我們任何人的想象都要大得多,關鍵在于能否戰勝自己。“心勝”,讓我們的人生產生最大的價值。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