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同
梅琳現(xiàn)任葛洲壩機電公司白鶴灘機電項目部橋機班班長。她的父親曾是葛洲壩第一代水電人,擔任起重工。年少時,在工地上,梅琳覺得吊車很神奇,那么大、那么重的貨物,輕輕一吊就起來。再看爸爸,只見他神態(tài)專注,沉著篤定,這讓她十分佩服。從那時起,在梅琳幼小的心中,就種下了“長大后當起重工”的種子。
20歲時,梅琳從葛洲壩技工學校畢業(yè),成為三峽建設工地的一名橋機工。實習半年后,她有了獨立操作的機會。不料當重物開始起吊時,梅琳因為太緊張沒有把控好速度,造成重物大幅度晃動,不僅地面上的工友們接起來很吃力,還差點兒誤傷到人。師傅狠狠地訓了她一頓。梅琳私下里哭了一場,同時也激起了她的好勝心,開始苦練苦學。
2002年11月,葛洲壩集團承建的三峽左岸電站首臺機組——5號轉子吊裝,梅琳在現(xiàn)場目睹了吊裝全過程。看著重達千噸的龐然大物在橋機駕駛員的操作下,精準進入機坑,梅琳頗感震撼。她激動地對師傅說:“我也要吊轉子!”師傅說,轉子吊裝太難了,需要“穩(wěn)、準、快”,而且要做到萬無一失。梅琳暗下決心,要用“鐵棒磨成針”的精神,練成這門絕技。此后,梅琳從工地上找來空汽油桶,裝滿水,利用業(yè)余時間來回吊裝,每天練習上百次。半年后,梅琳能做到無論一桶水吊裝多少次,都能滴水不灑。
機會終于來了!2003年,三峽左岸電站4號機組轉子吊裝,梅琳主動請纓。開始作業(yè)前,她一遍遍研究吊裝方案,一次次在心里演練。梅琳說,橋機吊裝工作是“最大重量與最小距離的碰撞”,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重大損失。畢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實戰(zhàn)操作,她當時很緊張,渾身都是汗。值得慶幸的是,最終她圓滿完成了任務。
梅琳說,她從第一次上車起,就知道這是要做一輩子的職業(yè)。20多年來,不斷重復的動作,讓梅琳的手掌覆蓋了一層老繭,卻也讓她操縱起起重機如臂使指。在不斷摸索中,她創(chuàng)造出一套“手感、聽感、嗅感”相結合的吊裝方法。
經過20多年的艱苦磨煉,梅琳已經成為國內頂尖橋機吊裝專家。2020年,梅琳被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全國委員會評為“大國工匠”。次年,梅琳迎來了難度最大的挑戰(zhàn)。在白鶴灘水電站施工現(xiàn)場,她向“世界之最”發(fā)起沖擊,這次是吊裝全球最大、重達2300噸的發(fā)電機轉子。梅琳需要完成的是,在不足2平方米的駕駛室里,通過3個細細的操縱桿,將外徑為16.5米、高達4米的13號機組轉子吊入發(fā)電機中。4月25日,梅琳開始展示自己的“絕活”。上午9點20分,一聲令下,位于這個巨大轉子上方約20多米高的起重機操作室里,只見梅琳在眾人注視之下,熟練地抬起操縱桿。接著,人們看到的2臺載重1300噸的橋機,將轉子緩緩抬起,吊離地面,然后開始平移下落。梅琳操作橋機吊起2300噸的轉子,平移219米后,開始垂直入坑安裝。梅琳知道,入機坑后的微調最考驗操作技術,轉子銷釘和定子銷孔的間隙是1.5毫米,操作上每次“點動”必須控制在1毫米。而且不能有絲毫觸碰,在這一過程中,出現(xiàn)一點兒差錯,就會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梅琳說:操作桿控制橋機會有一定延時,這個時候就需要仔細聽橋機抱閘打開的聲音,聽到這個聲音,手就把操作桿歸零,才能保證“點動”精準。梅琳把這套辦法稱為“手感、聲感”操作法。
伴隨著轉子上的銷釘孔與定位銷釘精準對接、緩緩就位,轉子吊裝圓滿成功,歷時近2個小時。消息傳出,引起同行的一片驚嘆!6天后的五一勞動節(jié),央視在新聞聯(lián)播中專門報道了梅琳的事跡。
白鶴灘水電站是“西電東送”國家重大工程。2021年6月28日,梅琳負責吊裝的首批機組正式投產發(fā)電,標志著我國大型水電工程建設完成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的歷史性跨越。作為一名建設者,梅琳感到無比自豪。
從三峽到白鶴灘,作為一名橋機工,梅琳見證了中國水電的飛速發(fā)展。從普通女工到大國工匠,梅琳實現(xiàn)了水電橋機操作的崇高理想,也讓她的人生變得無比精彩。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