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上中學的時候就參加了革命,后來一輩子從事公安工作,她是一個非常剛強的人。
我媽媽88歲的時候,被查出得了癌癥。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她做了手術和放療,但已經無藥可救。當時我就想:我能為她做些什么?看著她承受那么多痛苦,我不知道我的陪伴會給她帶來什么。她是個有著強大精神力量的人,但是當她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我感受到一種特別陌生的感覺,那就是無力感。從小到大,我從媽媽身上都能獲得一種精神力量。那么,我能不能也給媽媽帶去精神力量呢?
我媽媽退休以后做了一件事——整理了我們家60多年的家信,從我父母談戀愛的時候起,一直到我們家四世同堂。這些信對我媽媽來說是最珍貴的,是她留給孩子們的精神財富。于是,在媽媽的病床前,我每天都和她談這些信。后來我還做了一件事,把這1700封家信編成了一本書,因為我很想讓媽媽知道,我們非常在意她做的這件事,她的這份留存太珍貴了,它是我們的傳家寶。
我媽媽和爸爸最早的家信是從1950年開始寫的。然后,他們結婚,一個一個孩子出生,再到有了第二代,直到我們家四世同堂。信中涉及我的姥姥姥爺,講述了家里五代人的故事。這本書是給我女兒、侄子、外甥這些孩子看的,我特別想讓孩子們知道,我們家的姥姥姥爺、爺爺奶奶是怎樣的人,這個家族的血脈是怎樣傳承的,這本書的名字就叫《那年,那信》。
我特別感謝我媽媽,經過那么紛亂的年代,經過那么多的家庭變故,這些信居然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我把這些信編成一本書送給我媽媽的那一天,她正在做放療,我看見她的眼睛里綻放出別樣的光芒。這是她看的最后一本書。這本書一直放在她的病床枕邊,護士們讀了以后對她說:“奶奶,您原來是這樣一個人啊!”這種肯定不僅來自身邊的人,還有一些讀者的反饋,我也及時告訴了我媽媽,這成了她生命最后時刻的一種精神慰藉。
從我媽媽得這個病開始,我一直糾結要不要告訴她真相。她是一個頭腦非常清醒的人,所以我最后還是告訴了她,我相信我媽媽能夠扛得住。果然,她扛住了。在我媽媽最后的日子里,我們之間的談話是沒有禁區的,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生活質量的體現。再后來,她聽力漸弱,最后聽不見了。為了和她交流,我們就在病床上給她寫各種小字條。通常她看完字條后,會點點頭。她需要知道信息,需要明明白白走自己后來的路。
有一次,我媽媽要做一個胃管手術,我弟弟很想讓媽媽了解手術的過程,于是他就自己畫了一張手術流程圖。醫生看了這個圖后,說畫得完全正確。弟弟并不是學醫的,但是在媽媽的病床前,他突然就有了這種不可思議的能力。那些字條,那些圖畫,讓我媽媽能夠明白地看懂,能夠清醒地接受,對她來說這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燈。
最后告別的時刻快要來臨了。記得有一次,我站在媽媽的病床前,她久久地看著我,對我說:“你把這段經歷寫一寫,我不能寫了。”我媽媽一直有記錄的習慣,她留下的那些家信,就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生命感悟與孩子們分享。而病床上的她已經無力記錄,所以她讓我把這段經歷寫下來,這是我媽媽給我留的最后的“作業”。
我媽媽走了以后,我們為她舉行了一個肅穆的葬禮。葬禮上,我們沒有放普通的葬禮音樂,而是放了一段我媽媽生前錄的歌,她唱的是《兒行千里》。這首歌是她在北京玉淵潭聽到大合唱后自己學著唱的,她去錄音棚錄這首歌的時候已經80多歲了。最后,我們與媽媽在她的歌聲中告別,歌聲繞梁,鮮花環繞,我想這些都是媽媽想要的。在葬禮上,我們家第四代孩子拿著自己最心愛的玩具,把它埋在了松花江邊的土地里,他完成了一個送別的心愿。沒有恐慌,沒有害怕,我想,這對他來說也是最初的生命課。
為了完成我媽媽的囑托,我拿起筆來寫這段經歷。但是,寫的過程太痛苦了,我幾次拿起筆,幾次中斷。我姐姐說你別寫了,太痛了。可我覺得我媽媽是在用她生命的最后力量給我們留下一份對生命的思索,所以,我終于完成了這本《床前明月光》。病床前慢慢暗下去了,但不是沒有光亮,這光清澈如水,就像月光,它是一種柔和的生命之光,是給我們帶來暖意的光明。
這本書記錄了我陪伴媽媽走過她生命最后一程的感悟和啟迪。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了,這真是痛上加痛。這本書不僅僅是追憶我媽媽,不僅僅是寫我們一家人怎樣面對生死。對我來說,這其實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對生命的認識過程。這本書出版以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決定把它錄制成有聲書。錄了兩次以后,我的嗓子一下子就啞了,不能說話。但最終,我還是把它完成了。清明節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閱讀之聲》節目還將重播這部有聲書。我很期待,每個人都能將自己面對生命的思考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能夠和更多的人交流,并在交流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和提升。
我們一直在說,生命末期要守候、陪伴親人,但是,什么樣的陪伴才是有質量的陪伴呢?不是說在病床邊伺候就是陪伴,我覺得最有質量的陪伴是精神陪伴。也就是說,當和我們的至親告別的時候,我們應該從心靈最深處去發現他的精神需求,然后去滿足他。只有精神需求的滿足,才可以讓他真正安寧,可以讓他無憾地和我們告別。所以,有質量的陪伴,其中一定是充滿愛的。
(敬一丹在2022年第四屆北京大學清明論壇上的主旨演講)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