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歆
西晉之后的百年亂世算是一個非常不堪回首的時期,整個中華大地陷入了一輪又一輪的戰亂當中。在北方少數民族面前,中原王朝居然還沒出現什么力挽狂瀾的名臣名將,西晉政權就以極快的速度崩潰了。莫非中原地區的英雄都在三國時期被打光,以至于后來無人能打?
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攻滅東吳,中國重新歸于一統。按正常歷史規律,大一統王朝在立國之初,會通過集中權力、打壓地方豪強以穩固政權;同時要休養生息、整理土地秩序來穩定社會;最后還要在四方建立穩固的威信,阻止可能的外敵入侵。西晉的神奇之處在于,他們幾乎在以上每一個方面都開了歷史的倒車。這些昏庸的舉措不但毀掉了好不容易得來的統一秩序,還給周邊少數民族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比如,西晉王朝建立之初,晉武帝司馬炎就開始大封諸侯王。他在位期間,一口氣封的諸侯王多達27個。更重要的是,封王也就封了,還把軍事經濟政治大權一并封給了這些諸侯王,這就給日后的動蕩埋下禍根。
司馬炎此舉有防范其他世家大族的意思,畢竟其他世家大族可以擁護他們,就也可以聯合起來反對他們。但是,權力的分散造成了地方諸侯王事實上的割據。割據必然會產生矛盾,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內亂不可避免。
果然,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去世,皇太子司馬衷即位。這位說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引發了 “八王之亂”。在這場慘烈的內亂中,中原大地的主力部隊被消耗殆盡,為了彌補自己的軍力不足,造反的諸侯王又主動引北方少數民族的兵馬來為自己助戰。很快,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發現,他們恐懼已久的中原軍隊,已經越來越衰弱不堪。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雖然眼饞中原的富裕,但仍忌憚西晉的軍力。
除了大封同姓諸侯王外,西晉另一個著名的政策就是所謂的“占田制”。“占田制”的具體實施方式,是在保證世家大族利益基礎上,對流民進行安置。
比如,西晉制定了詳細政策,規定世家大族的土地面積。據《職官志》記載:太宰、太傅、太保和一品大員,給菜田10頃,田騶10人;二品大員則給菜田8頃,田騶8人;光祿大夫、尚書令等,給菜田6頃,以此類推。同時,在占田制下,西晉嚴格限制人口流動,刺激人口在當地生產作業,鼓勵農民開墾荒蕪土地。這一政策在實施初期還是起到了恢復生產的作用。
然而,政策的副作用很快顯現出來,占田制在暫時刺激了經濟發展后,猶如癌細胞一樣開始在社會中蔓延,最大的問題是,占田制本身就是西晉朝廷跟世家大族妥協的產物,而實際上,朝廷根本沒有足夠的權力來束縛世家大族。
不受約束的世家大族往往利用各種方式繼續兼并土地,在西晉初年地多人少的時候,問題還不是很明顯。隨著土地被劃分完畢,接下來的土地兼并開始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兼并土地往往意味著大量流民的出現,接下來的日子里,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給西晉王朝帶來了數不清的麻煩,在不停地鎮壓戰爭中,本來已被“八王之亂”嚴重消耗的西晉軍隊,又被進一步削弱。
在西晉危機四伏之際,北方的問題也越發明顯。當時,大量北方少數民族被引入中原參戰,這也成了西晉噩夢的開始。
三國時期,為了填補戰亂引起的人口缺失、勞動力下降問題,曹魏安置了許多少數民族在邊境一帶。后來,曹操為了對付蜀漢,更是把大量北方少數民族引入關中地區。到了西晉,這些人早已在關中地區站穩腳跟,并有割據之勢。
當時,一些西晉的有識之士認為,這些人實力強大后遲早要出事。
可是,無人真正重視這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三國后人口損失巨大,實在是需要勞動力填補空缺,更何況,還能滿足世家大族聚斂財富的需要。既然能創造價值,管他是什么人,統統都可以利用。再加上當時西晉朝野都覺得自己兵力強大,北方少數民族不足為懼。
如此一來,他們開始在西晉的眼皮子底下不斷積累實力,在學習中原文明的過程中,也開始越來越有組織,手中的武器也越來越精良。直到后來,包括南匈奴在內的許多少數民族,組織力和凝聚力已經不下于中原王朝,且裝備精良,士氣高昂。此時此刻的北方少數民族大軍,已經蛻變成西晉軍隊難以抵御的勁旅了。他們虎視眈眈,時刻盯著西晉的一舉一動,安靜地等待合適的機會。
西晉在一片危機中開始了歷時十年的“太康盛世”,卻也埋下了禍根。在這個只屬于世家大族的太平日子里,西晉那些自以為坐穩位子的王公貴族開始了“放飛自我”之路,最為著名的就是世家大族之間的斗富。以“名留史書”的石崇和王愷斗富為例,二人的斗富極為離譜,一個用飴糖洗鍋,另一個就用蠟燭燒火;一個用紫紗做步障,一個就用錦做步障;一個搬珊瑚樹炫耀,一個就把這個砸碎,再賠好幾個珊瑚樹……類似的斗富不僅限于這二位,西晉時期,炫富已蔚然成風,在這股風氣之下,能培養出什么廢物公子哥也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斗富,西晉在人才選拔機制上也有嚴重問題。整個西晉時期,所有的升官發財之位被各個世家大族牢牢掌握,幾乎壟斷了全部的向上通道。以西晉推行的九品中正制為例,九品中正制大體是指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所謂“德名俱高”的人物。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大、小中正產生后,由中央分發人才調查表,在調查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再由吏部統一評估后進行分配。九品中正制的實行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系,把世家大族統統納入國家機器中。但是,這種方式帶來的問題也很明顯,在一片奢侈萎靡的生活中,推舉上去的“人才”,自然大多是繡花枕頭,國家官僚機器逐漸變成了一坨廢鐵,平時還能平穩運轉,到了生死關口,基本篩糠。
西晉王朝在自己的文恬武嬉之下,危機逐漸積累。最終等到“八王之亂”和農民起義后,整個西晉王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中,此時的世家大族和王公貴族依然毫無警惕地過著逍遙日子,或是忙著吸毒,或是忙著寫詩,對真正即將到來的風暴毫無應對之策。
在多種情況的疊加下,歷史這架“馬車”周圍掀起了一場完美風暴,直接導致中原王朝第一次被外敵入侵打崩。
很快,那些平日看上去不起眼的少數民族看中機會、群起造反,殺入中原大地。從南匈奴制造的永嘉之亂開始,長達數百年的亂世造成了無數人間慘劇。平日錦衣玉食的王公貴族完全沒了抵抗的能力。比如寧平城之戰,十幾萬晉軍被匈奴人石勒輕易殲滅,數十位宗室悉數被俘后慘遭殺害。令人心寒的是,在社稷大廈將傾之際,漢末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的中華大地,竟已充滿了唯利是圖、鉤心斗角、厚顏無恥的小人。平日或是高談闊論,或是放飛自我,或是與世無爭的世家大族,不但沒有出現文韜武略的名將和謀臣,反而出現了各種不是臨陣脫逃就是束手就擒的廢物。這些人在動亂年代毫無疑問地成了被血洗的對象。
當過宰輔的王衍,四處鉆營,無恥背盟,眼看大事不妙,臨陣畏縮辭官逃跑,被羯族首領石勒殺死。死前他曾哀嘆——“唉!我們即使不如古人,平時如果不崇尚浮華虛誕,勉力來匡扶天下,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