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彤
博納上市、檸萌影視股價上漲,釋放了積極信號,提振了行業士氣,影視企業融資再度活躍,行業有望重獲資本市場青睞
8月18日,博納影業正式登陸深交所主板。想想2010年的時候,我還曾接受一家媒體采訪,祝賀博納影業登陸納斯達克,從美國投資人那里融錢做中國文化產業。事實上,博納影業在美國的日子并不好過,最終于2015年退市,尋求國內A股上市。應該說,博納影業是近年來國內少有的電影做得好的企業,可也花了5年時間才完成A股上市。
前幾日接到一位朋友的電話,他正在為其代表的私募基金公司和某影視平臺打官司,其雇主訴求就是趕緊把投資人投進去的錢要回來。但以目前形勢來看,不樂觀。這位朋友所代表的的私募基金公司并非個案,我所接觸到的大大小小的投資人們,談到影視業也多是連連搖頭。
當下,融資問題已經成為影視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投資人不敢投資,影視制作方就無法產出更多內容;沒有內容產出,自然也無法擴大收益;沒有內容可做,行業人才也將面臨流失。如此,何談行業的發展壯大?
編劇汪海林曾經說過:“在所有合作過的投資人當中,最懷念煤老板,因為他們從不干預我們創作。”這句話已經成為業界知名的段子,卻也概括了影視行業的一段歷史。
在各路老板“傾情”投資的時代,中國影視業快速發展。那時的影視劇沒有什么成本概念,拿到多少錢的投資就做多少錢的事兒。彼時供給短缺,基本上大部分的影視作品都能賺錢。汪海林也說:“我在2005年以前,幾乎沒見過做電視劇虧本的人。”
然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速度,遠超我們想象。一轉眼,老一代影視人就不得不面對金融時代的資本沖擊。按照汪海林的描述,2009年以后,金融資本、互聯網金融進入影視業帶來成本飛漲,電視劇行業進入整體虧損。
2018年下半年開始,資本對影視行業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熱錢開始撤退,加上近年疫情下投融資環境收緊,影視融資陷入寒冬。
不只中國,影視融資也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在美國,這一問題的解法叫作“債權融資”,說白了就是借錢拍片。好萊塢的成功之道也正在于此。債權融資是好萊塢普遍使用的融資手段,這得益于好萊塢成熟的工業體系。電影發行協議、海外預售、多媒體版權預售及官方財稅激勵等,使好萊塢增信手段多元、抵質押物價值穩定且處置變現容易,加上完片擔保等一系列風險緩釋機制,使得金融機構樂于與片方合作。還由此衍生出一個行業——影視金融。影視金融業牽涉眾多,但各路人馬總是能夠從中收回投入,甚至有利可圖。我的老師說,這是因為好萊塢面對的是全球市場,否則它也不可能成功。而擁有全球最大市場的我們,也完全有可能在此領域取得突破。
在歐盟、英國,影視業可以獲得各種非營利性資金資助。如,2014年歐盟成立的“創意歐洲”基金會,在過去近十年時間里為歐洲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14.6億歐元的支持。2000年,英國成立了政府財政支持的非政府公共管理部門——英國電影委員會,其90%的資金來源于彩票基金和財政撥款。這些資金長期有效地支持了歐洲及英國電影業的發展。這或許也可以成為我國影視業融資的參考路徑之一。
近年來,《覺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間》,以及《戰狼2》《我不是藥神》《長津湖》等優秀影視作品不斷涌現,在為影視市場打下強心劑的同時,也讓觀眾和市場開始意識到,好的劇本和深入人心的演技才是影視作品成功的密鑰。
8月10日,曾出品《小別離》《小歡喜》《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小舍得》等多部爆款劇的檸萌影視在香港上市,繼首日破發后,股價持續走高,8月12日,漲幅一度超過27%。
博納上市、檸萌影視股價上漲,釋放了積極信號,提振了行業士氣,影視企業融資再度活躍,行業有望重獲資本市場青睞。我們也呼吁金融力量給予影視業更多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