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文
一個國家經歷得越多,他的文化積累才會深厚。比如我們中國。
一個市場經歷的牛熊周期越多,他的參與各方才會更加成熟。
A股市場,從1990年開市以來,至今也不過32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大概也同樣是30多年的歷史。所以,沒有經歷周期輪回和時間的沉淀,市場各方,包括投資者也不會太成熟,自然需要更多時間的磨練。對于當前國際市場的波動,在情緒和人心上的放大,也可以理解。
最近香港杜琪峰拍了部電影《遍地黃金》,其中描繪了一個至暗時刻的情景,那就是香港在2003年爆發SARS期間,樓市跌倒了谷底,大概每尺不到2000港元,事后來看,當時就是個最佳擊球區,但恐懼中的人們難得有幾個清醒的,敢于抄底的。(見圖)
現在對于人民幣貶值的擔憂和對于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擔憂,與2003年的香港和2008年的美國有非常大的可比性。
但恰恰是這種市場普遍的憂慮,反而給了逆向投資者非常難得的“擊球區”。就像約翰·鄧普頓強調的“極端悲觀點”就是最佳的買點。但“極端悲觀點”往往又是很多人割肉逃命的時點。
逆向投資違背我們的生活常識,正如鄧普頓所說:“可以說不管做什么事情,人們都在努力奔向未來前景最美好的地方。你找工作會去未來前景良好的行業,你辦企業建工廠會去發展前景最美好的地區。但是,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是在選擇股票去投資,那你就必須反過來做——逆向投資,在未來前景最糟糕的冷門股中尋找便宜股。”

圖:《遍地黃金》截圖
鄧普頓稱自己是便宜股獵手:“我們能用的投資方法有很多,但是我過去70來年運用下來最成功的投資方法就是買入便宜股,買入那些市場價格遠低于其內在價值的股票。”
巴菲特在2022年致股東信,最后一句也稱自己為“便宜股獵手”——Bargainhunter,專門找物美價廉便宜貨的人,不是很便宜很劃算,堅決不買。
做事后諸葛亮很容易。但是,在事前和事中,很難做到先知先覺和正知正覺。回顧歷史和總結歷史,似乎很容易;但預測未來和把握當下的時機,卻是非常難。
不過最近有位房地產大佬的發言正合我意,因為他在市場恐慌的時候,發出了理智的聲音。
香港四大地產家族之一的新世界集團行政總裁鄭志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已經見底。他非常樂觀地認為,內地房地產將在未來一兩年內復蘇得非常非常好,現在是收購土地和資產、獲得戰利品的好機會。新世界集團也將在未來12個月內在上海、廣州、杭州和深圳等城市投資共計100億元人民幣。港資房地產企業是經歷過香港樓市多輪暴漲暴跌的,對行業周期的理解比內地的房企強。既然鄭家出手了,那多少算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了。
能夠在市場比較悲觀的時候,主動站出來看多的人,往往帶有很強烈的慈悲心。所以,做大事的人,絕不能只顧及自己的利益,而是要顧及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甚至是整個地球的利益。
只有心懷大愛的人,才能積累大福報,成就大事業。
就像上次去潮州游玩,讓我深受感動的,是韓文公祠。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影響力跨越千年。他是真正的大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典范。常言道,富不過三代,外在財富的影響力僅僅三代;韓愈青史留名,恰恰說明,一個人如果對社會和當地百姓有重要貢獻,必將流芳萬世。
財富的力量很大,但文化理念的力量更大且更深遠。股票市場其實也受文化理念的影響。在股市里面追求內圣外王可能會遠離現實,但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其實并沒有那么困難。
所以,成就財富長久之道的人,一定要具備較好的心態和投資理念,不可能在市場短期波動中迷失方向。
我最近兩年一直強調一個觀點,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會形成一個長達20年的牛市。這個趨勢不會因個人意志而轉移。
俗話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巴菲特也說,如果沒有做好持有10年的準備,那連10分鐘也不要持有。所以,做好長期的打算,才能在股市中立于不敗之地。
從人的生命周期來看,在有限的60年(從20歲入市,80歲結束)的投資生涯,能夠真正把握的大機會也許就不足10次,以7年為一個周期來看。10次其實也算少了,如果每次能夠賺10倍的話,按照復利計算,已經獲得了10的10次方的財富增長。當然,這是理想狀態。實際情況下可能是,前面兩次虧了,或者錯過了,中間能夠真正把握住的也許就是2-3次,其實也夠了。按照10倍的方法,10的3次方,也有1000倍的增長了。
上次我把約翰·鄧普頓的投資業績分享出來,46年間,約翰·鄧普頓實現了550倍的收益,年化收益14%,如此優異的業績居然被人嘲笑,看來某些朋友對自己很自信。然而股市變幻莫測,沉下心來謙虛學習或許才是攫取財富的重要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