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恒
港股的中報期及7月以來的基本面驗證階段已進入尾聲,中報帶來的盈利下修壓力不應再是導致港股下行的主因。中期來看,恒生指數自6月28日高點22449下行至8月24日低點的19189,累計跌幅達14.5%,本輪調整已反映大部分經濟復蘇節奏波折及盈利下修壓力。
值得關注的積極因素包括:①來自國常會的政策面支撐;②更清晰的盈利路徑;③美團(3690.HK)及京東(9618.HK)等科技股優于預期的業績;④騰訊(0700.HK)及友邦(1299.HK)等大型藍籌上市公司重啟回購;⑤相對較低的估值給予港股下行保護,而美股重新進入緊縮交易可能再導致資金西向東流。
選股上,應該以估值安全邊際為首要條件,并同時結合公司基本面有盈利改善預期。策略上仍應以逢低布局,長期持有為主。
一體化壓鑄快速放量,設備廠商率先受益。一體化壓鑄由于其精簡流程、縮短制造時間、降低成本等特性,為車企廣泛關注,隨著特斯拉在ModelY上開一體化壓鑄先河,行業迎來蓬勃發展。東吳證券分析師張良衛預計,隨著后底板、前艙架、電池包等多處部件一體化壓鑄技術的成熟以及滲透率的提升,規模經濟效應將凸顯,進一步推動該技術普及。根據測算,2022-2025年,一體化壓鑄的市場空間將快速提升至368億元,CAGR達193%。考慮到下游的快速放量,設備廠商有望率先受益,可以預計大型壓鑄機需求迎來爆發,疊加高噸位壓鑄機比例提升,行業有望實現量價齊升。
首先,力勁科技是超大型壓鑄機龍頭,深耕壓鑄機多年。公司產品涵蓋壓鑄機、注塑機及數控加工中心三大方向。公司創始于1979年,于2006年在港交所上市,擁有9大生產基地和60多個銷售服務中心。公司在超大型壓鑄機領域擁有較高的市占率(估計2021年在90%以上),較競爭對手擁有更久的經驗積累和項目優勢。
此外可以重點關注,特斯拉助力飛輪開啟,競爭優勢顯著。特斯拉為力勁科技成長曲線的重要推動者,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特斯拉向力勁科技采購多臺6000T級壓鑄機,涉及加州、德州、歐洲柏林、中國上海工廠。公司把握住時間窗口,經過1-2年的沉淀,在工藝和解決方案的成熟度、品牌知名度、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響應能力方面,都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且處于正向循環。市場擔憂未來競爭格局惡化,但東吳證券分析師張良衛認為,公司通過大客戶服務已經樹立起較強壁壘,同時國內壓鑄機需求也會貢獻較大增量。
未來業績方面,可以看到力勁科技在手訂單飽滿,長期增長可期。公司在深圳、寧波等多地設有工廠,目前超大型壓鑄機產能緊俏,訂單排產飽滿,隨著國內客戶放量,第一大客戶營收占比也在下降。我們認為一體化壓鑄行業處于產業爆發早期階段,對于上游的設備、材料、模具等的需求較為確定,公司作為行業龍頭有望享受本輪紅利,實現較長時間的穩健增長。
敏實集團是具備全球布局及管理能力的汽車零部件公司,擁有穩定且龐大的客戶群,成功進入國際一流主機廠供應體系。公司電池盒業務快速推進,新產品訂單持續增長,為未來業績持續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安信國際分析師王強認為,下半年疫情、芯片對車市的影響大幅減弱,敏實集團業績將會重回高增長。
首先,敏實集團上半年業績好于預期。上半年收入為73億,同比增長8.9%,凈利潤6.6億元,同比下降27.0%,經調整凈利潤同比下降4.5%,業績好于預期。
在敏實集團的收入結構中,傳統業務占比大,電池盒占比明顯提升。上半年收入中占比最大產品為金屬及飾件,占比33%,塑料件占比27%,鋁件占比23%,電池盒占比6%,其他占比11%。電池盒業務發展迅猛,并且公司正以電池盒的技術與工藝為基礎逐步向周邊產品進行拓展,成功開發前后碰撞模塊、副車架、壓鑄結構件等產品并陸續收獲訂單,助力公司逐步邁近電池盒及底盤結構一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敏實集團擁有充足的在手訂單,電池盒訂單占比最大。目前敏實在手訂單1800億元,當中電池盒占比38%,金屬及飾條占比17%,塑料件占比22%,鋁件22%,其他占比1%。2022年敏實集團計劃新業務承接訂單總額達120億,比原計劃提升10%,上半年已承接93億訂單,當中傳統產品占比35%,創新新品占比65%。來自于傳統燃油車訂單占比21%,來自新能源汽車占比79%。
在電池盒業務方面,敏實集團承接了梅賽德斯奔馳一款全球平臺車型的電池盒訂單,成為其電池盒最大的合作伙伴;并再獲Stellantis兩款平臺車型的電池盒訂單,鞏固了公司在Stellantis體系中電池盒核心供貨商的地位;敏實獲取北美第二大造車新勢力Lucid的電池盒訂單。在智能外飾方面,公司獲取吉利、大眾及通用等客戶的發光標牌和發光格柵訂單;并斬獲某中系品牌的智能B柱板總成訂單,成為全球范團內獨立完成智能柱板總成開發的少數供貨商之一。智能尾門方面,公司首次進入日產的供貨商體系,并獲取啟辰車型的訂單。
國際方面,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于美國央行年會重申強硬抗擊通脹的決心,但總體上,鮑威爾的講話延續7月議息會議后記者會的思路,并沒有太多超出市場預期的信息,2.25%-2.5%的中性利率水平從來也不是美聯儲最終目標,市場過早把美聯儲放寬緊縮力度的預期打滿,特別是不切實際地認為明年會降息,最終引發風險資產的拋售。美國7月的核心PCE同比增長4.6%,雖然同比增速大概率已在今年2月見頂,但4.6%的增速仍然較2%的目標相距甚遠。
中泰國際方面認為,美國本輪加息預期急速上升的階段大概率已近尾聲,因無論較“鷹”派的美國圣劉易斯聯儲銀行總裁布拉德預期年底目標利率在4%,還是較“鴿”派的舊金山聯儲銀行總裁戴利預期年底目標利率在3.4%,從邊際意義上9月、11月及12月的每次加息力度也不會比7月高。因此,本輪加息循環及壓力大概率在7月已見高峰,9月開始出現轉折點,影響分母端的壓力可望在三季度紓緩,接下來分子端的壓力會是影響美股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