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洪
最近很多看醫藥朋一致承認的現實就是現在行情比較低迷,市場對醫藥行業各條細分領域的發展預期都比較悲觀。
在當前比較低迷的時候,卻有機構喊出了三季度基本面與市場情緒持續向好,看好醫藥配置底部反轉。
此外,也有投資者表示,醫藥行情低迷的時候,更需要對醫藥產業樂觀。
國金證券表示,醫藥行業業績底確認,政策影響邊際轉暖,創新催化帶來板塊投資時機。

來源:Choice數據
醫藥行業半年報披露過六成,受到疫情所致物流、院內新藥推廣與銷售等影響,行業整體在二季度業績筑底確認。國金判斷,創新藥板塊投融資復蘇與業績爬坡向上態勢確定。創新藥板塊投資時點漸顯:①疫情影響減褪,2季度確定業績底;②政策影響邊際回暖:醫保結余,創新藥械豁免于DRG外等鼓勵創新政策,集采、國談對龍頭殺價影響正在轉化為對‘光腳型品種的增量正面影響;③創新催化劑將推動創新品種及前沿生物技術的加速商業化兌現。
聚焦業績確定性和成長性,關注三季度醫藥配置底部反轉機遇,繼續看好醫藥創新成長、醫藥先進制造和醫藥消費三大方向。建議關注:藥明康德、恒瑞醫藥、藥明生物、森松國際、國邦醫藥等。
銀河證券表示,醫藥板塊或在業績期后再次進攻。醫藥Q2業績雖受疫情不利影響,但市場逐漸脫敏。盡管醫藥公司Q2業績大都受到了疫情不利影響,但是板塊表現似乎正對差業績逐漸脫敏,這是行業進入相對底部的信號。近期披露業績的醫藥公司即使Q2業績疲軟,也很難出現連續大跌。這意味著市場對醫藥的壞消息已經充分預期,除了部分被突發性政策利空打擊的公司,大部分醫藥公司下跌空間已經不大。
西南證券表示,疫情對二季度業績一過性影響已消除,目前板塊處于“結構底”,看好后續醫療需求穩復蘇,建議積極布局結構性機構。未來醫藥仍有結構性行情,重點關注三大主線:
第一,未來醫保壓力將成為常態,尋找“穿越醫保”品種是關鍵。一方面,尋找自主消費品種比如中藥消費品、自費生物藥,醫美上游產品、部分眼科器械、重磅二類疫苗等;另一方面,我們認為藥械企業通過“持續創新+國際化”有望穿越“醫保結界”。
第二,疫情后需求復蘇主線,主要包括中藥、醫療服務、CXO、血制品、藥店、創新藥/械等板塊,中藥板塊持續受益“政策邊際利好+產品提價+國企改革”三重利好,中藥板塊尤其是中藥消費品、中藥獨家基藥品種等具備相對收益。
第三,UVL事件后,產業鏈自主可控重要性凸顯,尤其是醫藥產業鏈上游,包括生物藥制藥設備及耗材、生命科學產品及服務、影像設備等。
也有投資者表示對醫藥長期投資價值的看好,名為userfield的投資者表示,最近和很多看醫藥朋友聊,大家一致承認的現實就是現在行情比較低迷,市場對醫藥行業各條細分領域的發展預期都比較悲觀。該投資者表示,其本人一再強調要客觀看行業發展,跌宕起伏的發展之路,不應該因為一時的市場環境,影響長期的行業判斷。
為什么醫藥低迷的時候,還可以去樂觀看待這個行業。因為我們經歷了過去十年醫藥行業的起起伏伏,有2018年的集采+疫苗,有再往前的藥審改革722,再往前有雙信封、監控目錄等等。但是我們也看到,受到政策和產業事件影響之后,行業沒有倒下,而是有更多新產業新企業崛起,支撐醫藥行業繼續發展。
該投資者表示,回顧總結,可能沒有行業政策對于舊產業的出清,就沒有新產業的崛起。科技驅動下,新技術創造新市場。醫藥行業具有多個屬性,而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就是醫藥科技,從制藥到器械到各種醫療新技術,技術不斷突破的背后是我們對于人類健康的不斷追求,而這種追求也是無止境的,腫瘤新靶點藥物的幾個月PFS進展都歡欣鼓舞,腫瘤早篩讓大家做到早診早治,新型疫苗對于潛在疾病的防控。沒有新產品突破,這些潛在需求也無法體現,而一旦技術突破,新產品帶來的新市場空間可能是巨大的。
該投資者強調,醫療領域的技術進步總會有回報,硬幣的正面是激烈競爭的內卷,但硬幣的背面卻是強烈的真實需求。
另外,該投資者認為,中國企業稟賦,贏得全球市場。現在市場擔心國內一些外向型醫藥產業受到國際摩擦影響,潛臺詞就是這些產業開始進入全球產業供應鏈關鍵地位,側面也說明了國內企業核心環節競爭力的提升。
中國企業稟賦,其實說白了就是更充沛專業工程師資源,更快更高效的響應速度,更低成本的制造能力,這種軟實力帶來的產業優勢持久性可能以十年為尺度,不會兩年內就再次出現產業轉移。
過去十年,很多領域,大家逐漸發現國產貨又好又便宜,已經開始打破“原裝進口就是好”的偏見。在醫療領域,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產品突破,國產替代趨勢盛行。最近準備上市的聯影醫療,即使技術要求苛刻的影像科主任,也承認技術達標,只不過品牌力不如GPS。聯影在這樣的產品力下,我們可以看到在CT、MR 等領域的全面突破,也看到在PET/CT、PE/MR 這類超高端設備占領制高點。而這背后,都是國產企業十年如一日的積累,厚積薄發的突破。
所以,客觀看醫藥板塊的各種細分龍頭,雖然低迷市場環境下,大家看到的都是各種邏輯缺陷,但經營層面其實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放眼望去,三年利潤翻倍的不少,估值處于歷史低位的也不少。只不過市場不好的時候,沒有人跳出來說,現在更多的是需要對歷史復盤,回顧當年如何從低迷中走出來,研究過去長足進步的驅動力。同時,展望未來,密切關注產業變化,哪些產業是低潮之后會再次崛起,哪些產業有新勢力興起,可以帶來下一波浪潮。無論是科技突破還是政策導向,相信總會有企業帶來新的醫藥投資機會。

來源:西南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