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的綜合性較強,開展小學科學教學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每個地區(qū)都有不同的物質(zhì)和文化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合理運用當?shù)氐牡赜蛸Y源來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既能夠豐富學生的體驗,又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地域資源;綜合實踐;小學科學
作者簡介:李俊(1981—),男,江蘇省溧陽市戴埠中心小學。
在素質(zhì)教育的時代,教育者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實踐者,只有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真正地參與課堂教學中的綜合實踐活動,才能夠開闊其眼界,豐富其見識,培養(yǎng)其能力。就小學科學這門學科而言,將地域資源融入教學,能夠讓綜合實踐活動變得更加有趣,同時也能夠讓課堂綻放光彩。
一、營造課堂氛圍
(一)利用本土實物,精心設計課堂
小學科學教材中的很多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1],生活當中的很多實物能夠被用作教具。對于小學生來說,本土化、生活化的教學更容易接受,他們也更容易產(chǎn)生興趣。直觀的感受往往要比語言教學更加有效,挖掘生活當中的實物資源來組織課堂教學,更能夠使學生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從而讓綜合實踐活動變得更加高效。因此,教師在對小學科學課堂進行設計時,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利用生活中的實際物體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生活中的實物可以用在課堂的什么環(huán)節(jié)呢?答案有很多種,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展示實物,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導學生由淺入深思考;還可以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展示實物,為學生的探究提供物質(zhì)基礎等。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的“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這一節(jié)為例,這節(jié)主要介紹了實際生活中材料的多樣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考慮到在課堂上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如棉花、腈綸制品、燒杯、量筒、木屑、石子、塑料、玻璃、紙等,以此來吸引學生的目光。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之后,教師再讓學生以教室為例進行觀察,說一說教室是由哪些材料組成的。通過觀察,學生會發(fā)現(xiàn),建造教室需要砂、石、水泥、鋼筋等材料,教室中的窗戶用的是玻璃,窗戶上安的窗簾是布料的,學生所用的桌椅是用木頭制成的,教室里的垃圾桶是塑料的……至此,教師便可以揭示本節(jié)課的主題—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能夠快速激活他們的思維,讓學生認識到原來在實際生活中有這么多種材料,每一種材料都有非常廣泛的用途。同時,教師還可以告訴學生,這些材料有一些是來自大自然的,有一些是人工制成的。
結合生活實物來設計小學科學課堂,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做鋪墊。從學生熟悉的場景著手,設計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則能夠讓課堂變得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因此,教師應結合生活實物,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著手設計課堂,以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目的。
(二)播放資源視頻,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
利用生活中的實際物體來設計課堂無疑是一種非常簡單直觀的教學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夠被直接搬到課堂,這時教師就需要借助多媒體設備呈現(xiàn)給學生。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豐富的資源庫[2],結合多媒體設備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教師就能夠將一些難以直接呈現(xiàn)的資源用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能夠給學生帶來相對直觀的體驗和感受。與此同時,使用多媒體設備能夠讓課堂的情境變得更加有趣,讓學生耳目一新。利用多媒體設備來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呈現(xiàn)當?shù)刭Y源,讓學生置身于特定情境,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思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巧用多媒體設備,打造出生動的課堂。
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中的“河流與湖泊”一節(jié)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認識河流和湖泊這兩種水體類型,探究河流和湖泊的形成條件。母庸置疑,教師不可能把河流和湖泊搬到課堂上,也很少有機會真正帶著學生去河流與湖泊邊開展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開展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的強大功能,讓河流與湖泊以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為凸顯地域資源,教師可以自己錄制或者在網(wǎng)上搜索當?shù)氐暮恿骱秃吹囊曨l資料。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播放視頻時,教師需引導學生觀察河流和湖泊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從狀態(tài)上來講,河流是動態(tài)的,河里的水在不斷流動,湖泊是靜態(tài)的,它的水面相對平靜;從形狀來講,河流一般都是長長的條狀,而湖泊則是一塊不規(guī)則的水域,周圍有土壤圍繞著。
將難以直接搬到課堂上的生活資源用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能夠豐富教學內(nèi)容,提升課堂的包容度,同時也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即使不出教室也能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二、培養(yǎng)興趣能力
(一)巧用場所資源,激發(fā)學生興趣
小學科學教材中的很多內(nèi)容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和綜合性[3]。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結合科學學科的這個特點,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情況和思維發(fā)展水平,發(fā)掘地域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在素質(zhì)教育全面實施的今天,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越來越重要,教師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場景,巧用場所資源開展教學。如此,能夠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使學生對身邊的各類事物進行思考和研究。
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給動物分類”這一節(jié)提到了動物園,這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一個地方。在開展教學時,筆者并沒有直接利用教材上的動物園圖片來授課,而是提前探訪了當?shù)貏游飯@,向當?shù)貏游飯@借來了宣傳圖冊,這些圖冊上有動物園的分區(qū)示意圖、各種動物生活習性的介紹等。在課堂上,筆者把當?shù)貏游飯@的宣傳圖冊發(fā)放給學生,讓學生和教師一起閱讀宣傳圖冊。學生表現(xiàn)得非常激動,去過動物園的學生還給其他同學當起了“云導游”,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學生的興致高漲。在這樣的氛圍中,筆者向學生講解了動物分類的重要根據(jù)—有無脊椎,向學生介紹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特點,然后組織學生以有無脊椎為標準對當?shù)貏游飯@所容納的動物進行分類。
巧用當?shù)貏游飯@宣傳冊的最大優(yōu)勢是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即使小學生沒能親臨動物園,但這個地方他們畢竟更加熟悉,對于自己熟悉的或見過的事物他們往往會有更加熱烈的反應。這樣一來,學生就會相對主動地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或任務進行思考和探究。
(二)布置探索任務,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大多是在教室完成的,這樣有利于開展集中教學。但如果教學僅僅局限在教室中,學生難免會產(chǎn)生厭倦感,因此教師除了在教室上好課,還可以指導學生在課下參與科學實踐研究,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上、教室里,讓他們能夠從生活中獲取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記錄能力,是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目標,教師可以結合地域資源,給小學生布置相對自由的課下任務,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發(fā)現(xiàn)和觀察科學現(xiàn)象,從而逐漸地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的“常見的巖石”這一節(jié)中介紹了一些生活當中常見的巖石,并詳細闡述了這些巖石的特點和辨認方法。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走在上學的路上,還是周末和父母一起去郊游,都有很多可以發(fā)現(xiàn)巖石的機會。于是在講解這一節(jié)內(nèi)容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個長期的任務—記錄你所發(fā)現(xiàn)的巖石。任務的具體要求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巖石后,可以先取下一小塊收集起來,再將其清理干凈,然后利用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判斷巖石的方法確定這塊巖石的種類,最后將它裝到特定的收納盒中并貼上標簽。這一系列的操作實際上就是一個完整的觀察、判斷、記錄的過程。有了這個任務以后,班里的學生就會開始重視生活中遇到的巖石,主動采集并制作巖石標本。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收集后,學生的觀察和記錄能力也會隨之提升。當然,教師在布置任務前,可以先進行一定的調(diào)研,到了發(fā)布任務時順便給學生提供地域資源線索,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觀察、收集當?shù)氐膸r石。
用地域資源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記錄能力,可以打破常規(guī)的小學科學教學受到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更加自由地進行綜合實踐研究[4]。因此,教師可以考慮多利用地域資源,布置綜合探索任務,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更好地提升能力。
三、升華綜合實踐
(一)安排小組合作,讓學生學會探究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小學科學這門學科的很多主題實驗或綜合實踐活動都需要學生合作來完成,而且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往往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合作學習,指導學生科學地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逐漸學會探究,在探究中進一步了解科學知識和地域特點。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深入研究科學教材,結合當?shù)氐谋就临Y源,找到適合小組合作探究的實踐主題,通過科學的指導讓學生完成實踐。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的“測量氣溫”這一節(jié)內(nèi)容的教學為例,為了教會學生使用氣溫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將這節(jié)課的教學分為兩個部分。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講解、示范和引導操作讓學生認識氣溫計,學會讀寫氣溫計上的氣溫。學生有了認知基礎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不同地方的氣溫,觀察不同的地點的氣溫是否相同。當然,在學生測量氣溫之前,教師已在校園的幾個角落提前放置氣溫計,并確保自己對校園氣溫有所了解。隨后,教師安排每個小組測量一個觀測點的氣溫,讓學生在不影響其他班級上課的同時到達指定觀測點,整個小組合作測量和讀數(shù),然后把得到的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采集數(shù)據(jù)結束之后,教師讓學生回到教室進行交流和討論,經(jīng)過這一活動,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氣溫是不相同的,由此,學生就能夠進一步明白氣溫對生活的影響。
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綜合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學會團隊協(xié)作,這是開展小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也是小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5]。
(二)引導實驗探究,讓學生體驗過程
開展小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逐漸形成科研精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讓學生親身實踐,能夠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參加活動來體驗實踐過程,在參與中形成技能。
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的“探究昆蟲的奧秘”一節(jié)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昆蟲的奧秘,并經(jīng)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的過程。四年級的小學生了解的昆蟲知識可能并不多,因此讓學生自主完成這樣一個實驗有較大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和指點。例如,探究“能不能用萵筍葉來代替桑葉喂蠶”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加,同時告訴學生應給兩組蠶提供相同的生長環(huán)境,一組蠶喂桑葉,一組蠶喂萵筍葉,然后學生只需每日觀察并記錄蠶的生長情況即可。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昆蟲的奧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感興趣的關于昆蟲的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后,教師則可以帶領學生去當?shù)氐睦ハx博物館,讓學生通過參觀和考察得到問題的答案。如此,學生能真正地參與科學綜合實踐活動,了解更多昆蟲知識,認識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無論是哪類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都應保證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過程,如此才能夠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不注重學生的實踐,直接通過課堂的講解或多媒體設備給學生灌輸知識,不僅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會削弱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結語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地域資源,這些資源如果能夠被開發(fā)和利用,就能夠成為小學科學課中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或重要元素。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挖掘,結合地域資源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綜合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小學科學課堂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林青.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踐策略[J].教育藝術,2021(11):32.
[2]賈金鳳.新時期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教學模式分析[J].新智慧,2021(34):4-6.
[3]廖道福.利用地域資源開發(fā)小學綜合實踐校本課程[J].新課程(上),2016(02):55.
[4]游麗金.新形勢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有效策略[J].求知導刊,2021(45):20-22.
[5]鄭思文.小學綜合實踐課堂中“小組合作”的優(yōu)化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8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