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盛基
細節的暖,源于責任的重
辛育齡是中日友好醫院的首任院長,抗戰時期曾與白求恩一起工作過。從戰火中走來,受“白求恩精神”的感染,他的追求就是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大夫。
建國初期,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辛育齡參與創建了我國的胸外科。他一生做了數不清的手術,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每次給病人做手術的時候,他的手法都極其溫柔,每個步驟都一絲不茍。他還有個習慣,即每次手術時總是先用溫度適宜的生理鹽水潤一下外科手套,使之光滑并達到適宜人體的溫度,然后才輕輕地去觸摸病人的臟器。他說,這樣做是為了避免給患者帶來刺激,或對臟器造成損傷。
別看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很多年輕醫生卻做不到。一次,一個年輕大夫主刀手術,手術過程完全按照流程進行,唯一就是沒有用生理鹽水溫潤外科手套。結果,辛育齡嚴厲地批評了他,還用鑷子敲擊了他的手。
年輕醫生很委屈,手術流程上并沒有這道程序啊!自己沒有違反流程,手術過程沒有一點兒失誤,怎么還挨批評?辛育齡說道:“不要以為病人已經全身麻醉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我們做醫生的要有良心,要像病人清醒時一樣對待他。病人敢于把胸腔讓我們打開,是對我們醫生的多大信任啊!我們萬萬不可辜負了人家的這份信任。”
由于辛育齡的言傳身教,漸漸地,“溫潤外科手套”這個沒寫入條文的做法,成了中日友好醫院外科醫生的職業習慣,并被當作傳統傳承了下來。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