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紅艷

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小兒腹瀉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好發于6個月~2歲的嬰幼兒,1歲以內者約占半數,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高度重視本病的防治。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家長對于小兒腹瀉的認知存在不少誤區,常常不顧大便性狀如何便急于止瀉,往往延誤治療甚至加重病情。那么,不同性狀的大便,提示著什么樣的疾病呢?
1.胎兒出生后數小時內(一般10小時)首次排出胎糞,呈墨綠色,有點發亮,無臭味,進食后2~3日逐漸過渡為嬰兒正常糞便。
2.母乳喂養的嬰兒糞便呈金黃色,多為均勻糊狀,偶有細小乳凝珠,有酸味,每日2~3次。如果大便次數達到每日3~5次,但含水分不多,呈糊狀,也視為正常。
3.人工喂養的嬰兒糞便呈淡黃色,大多成形,含乳凝塊較多,量多,較臭,每日1~2次。
4.混合喂養的嬰兒糞便與人工喂養的嬰兒糞便相似,但較黃、軟。添加谷物、蛋、肉、蔬菜等輔食后,糞便性狀逐漸接近成人,每日1次。
在沒有改變食物量及種類的情況下,寶寶的大便次數突然增加、糞質變稀,即視為異常。通常情況下,寶寶的大便性狀主要有以下幾種改變。
稀薄便
寶寶大便次數增多,每日可達4~10次,每次量不多,為黃色或黃綠色稀便或水便,?;祀s有白色或黃白色奶瓣,可有泡沫和少量黏液。同時寶寶可出現食欲不振,偶有溢奶或嘔吐,無脫水及全身中毒癥狀,精神尚可。
這種情況一般由三種原因導致:①飲食因素,包括喂養不當、食物過敏、原發性或繼發性乳糖酶缺乏、活性降低等;②氣候因素,天氣寒冷,腹部受涼,導致腸蠕動增加或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減少;③腸道外感染,其他部位的感染有時也可引起腹瀉表現,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等可伴有腹瀉癥狀,是發熱和病原體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亂所致,有時病原體也可同時感染腸道。
此外,還有生理性腹瀉的可能,多見于6個月以內的嬰兒,外觀虛胖,常有濕疹,生后不久即出現腹瀉。除大便次數增多外,無其他癥狀,食欲好,不影響生長發育。
水樣便
水樣便常見于各種病毒性腸炎和產腸毒素性細菌感染所致的腹瀉。
①病毒性腸炎。感染腸道可致腹瀉的病毒常見的有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柯薩奇病毒等。以輪狀病毒性腸炎為典型代表,其特點為大便次數每日10次以上,量多,呈黃色或淡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無腥臭味。病毒性腸炎常在特定季節呈散發或小流行,為自限性疾病,但伴隨癥狀較重,常并發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
②產毒素細茼引起的腸炎。輕癥者僅大便次數增多,性狀稍改變;重癥次數頻繁,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混有黏液,量多。大便鏡檢無白細胞,易發生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多發于夏季(5~8月份),潛伏期1~2天,起病急,為自限性疾病,病程3~7天或更長。
③藍氏賈第鞭毛蟲感染。多為無癥狀感染,潛伏期1~2周。急性感染者常呈暴發性腹瀉,惡臭水樣便,黏液或膿血便少見。每日大便3~10次或更多,伴上腹或臍周痛、厭食、惡心、嘔吐、腹脹等。急性期僅數日,慢性感染者可間歇排稀便,持續數月或數年,并可出現營養不良、貧血、發育落后等。
黏液便
①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大便次數增多,呈綠色稀水便,帶黏液,有腥臭味。多發生在氣溫較高季節,5~8月份最多,傳染源為母親、產嬰室工作人員及與腹瀉患者密切接觸者;傳播快,潛伏期為1~2天,輕型多見,病情重者可發生水電解質紊亂。
②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多有長期、大量抗生素應用病史。輕癥可見水樣便或黏液便,病程較長或反復不愈,呈遷延性腹瀉過程,可對患兒食欲、精神和生長發育產生一定影響;重癥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或血便,糞便中甚至出現偽膜樣滲出物;有的患者可出現豆腐渣樣糞便或海水樣糞便。極其嚴重的偽膜性結腸炎可并發感染性休克、腸梗阻、腸穿孔等。
③真菌性腸炎。腹瀉輕者每日3~4次,重者20余次。大便泡沫較多且帶有黏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發酵味??捎械蜔?、納差、精神萎靡,嚴重者排血便,甚至發生腸穿孔、繼發性腹膜炎。本病常發生于嬰幼兒,特別是營養不良小兒長期應用抗生素或激素后。病程遷延,常伴鵝口瘡。
④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大便次數增多,黏液便,有排便不盡感,伴腹痛腹脹,腹痛于排便后緩解。
黏凍樣便
①腸套疊。見黏液膠凍狀果醬樣血便,伴陣發性哭鬧不安、嘔吐、腹部包塊。急性腸套疊是嬰兒期最常見的急腹癥,也是嬰兒期特有的疾病,60%以上發生在1歲內,4~10個月嬰兒多見。
②鼠傷寒傷門菌腸炎。本病胃腸型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瀉每日數次到數十次,性狀多變,有時為金黃色或深綠色稀便,有時可見白色膠凍便,有時呈黏液便或膿血便,均有腥臭味,伴發熱、寒戰、腹痛,少數有惡心、嘔吐及皮疹。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經消化道傳播,易發生在產房和新生兒室,造成嚴重流行。夏末秋初高發,四季散發。
血樣便和膿血樣便
①出血性大腸埃希菌性腸炎。大便次數增多,開始為黃色稀水樣便,后轉為血水便,大便有特殊臭味,伴腹痛,個別患兒可伴發溶血性尿毒綜合征或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②壞死性腸炎。中毒癥狀重,腹痛、腹脹,頻繁嘔吐,大便呈暗紅色糊狀,逐漸出現典型的赤豆湯樣血水便,常伴有休克。腹平片可見小腸呈局限性擴張充氣,腸間隙增寬,腸壁積氣等,直立位可有大小不等的液平面。
③原蟲感染引起的腹瀉病一阿米巴原蟲感染。一般起病緩,腹痛伴墜脹感,大便為豬肝色血便.帶少許黏液,可無全身癥狀,容易誤診或延誤診斷。嬰兒及新生兒容易出現并發癥,如肝膿腫、心包炎、腦膿腫等。
④細菌性痢疾。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每日排便10~20次,量不多,呈膿血便,伴發熱。有流行病學史,起病急,重癥患者伴有驚厥、頭痛、全身肌肉酸痛,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⑤侵襲性細菌性腸炎。臨床表現與細菌性痢疾相似,以大便培養結果加以鑒別。大便呈黏液狀或帶膿血,有腥臭味,可出現嚴重的中毒癥狀如驚厥、意識改變,甚至感染性休克。其中空腸彎曲菌可引起劇烈腹痛,且有膿血便,易誤診為闌尾炎或腸套疊,可并發敗血癥、肺炎、腦膜炎等。
⑥潰瘍性結腸炎。以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血便或膿血便、腹痛為主要表現,常伴發熱、體重減低或營養不良、貧血等全身癥狀,腸外表現可有關節、皮膚、眼部、肝膽等系統受累,并發癥可見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結腸、癌變等。因此,潰瘍性結腸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重要。結腸鏡檢查及黏膜活檢是目前診斷該病最可靠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