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儀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教育幼兒從小知禮儀、懂禮儀、守禮儀。教師要將禮儀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與學習中,通過營造禮儀教育環境、開展禮儀主題教育、組織禮儀角色表演等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守禮習慣,在提高幼兒認知水平的同時促進幼兒的道德發展。
【關鍵詞】幼兒;禮儀;教育;道德品質
作者簡介:施玉婷(1983—),女,江蘇省啟東市海韻幼兒園。
幼兒的思想品德、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等方面都與周圍的環境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營造相應的德育環境,讓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的熏陶,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禮儀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就有遵守禮儀的傳統。教師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不僅能讓幼兒懂得守禮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人人遵守禮儀,會使人們的生活更有秩序,使社會更加和諧。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人際關系更為復雜,而一個遵守禮儀的人無疑能獲得更多人的好感。中華禮儀文化博大精深,教師要弘揚中華禮儀文化,培養幼兒遵守禮儀的良好習慣,讓中華禮儀文化世代傳承,發揚光大。
一、營造禮儀教育環境,提高幼兒禮儀認知
教師既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又是幼兒德育的促進者。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對幼兒實施德育。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禮儀教育環境,讓幼兒在良好的禮儀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禮儀教育[1]。
(一)禮儀教育外部環境的營造
幼兒的認知水平正處于發展階段,他們的思維具有形象性,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教師要將禮儀教育融入幼兒園的環境布置中,讓環境會說話,讓幼兒在幼兒園的環境中,主動地學習和遵守禮儀。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大門口張貼笑臉以及幼兒彎腰向教師敬禮問好的圖片。當前面有一位幼兒主動向教師敬禮問好時,其他幼兒會有樣學樣,一個接著一個主動地向教師敬禮問好,久而久之,幼兒就會形成良好的打招呼的禮儀習慣。教師可以在幼兒園的教室和活動室等室內張貼打噴嚏時幼兒用手捂住口鼻的圖片,幼兒看到了圖片,也會有樣學樣,打噴嚏時及時捂住口鼻。教師還可以在幼兒園內開辟文明禮儀的宣傳櫥窗,在醒目的位置張貼卡通宣傳標語,充分利用墻壁上的禮儀兒歌、走廊上圖文并茂的文明小故事、綠草地里溫馨的提示語等,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文明禮儀知識的熏陶,達到環境育人潤無聲的目的。
教師讓環境會說話,讓墻壁會說話,營造幼兒園禮儀教育的外部環境,有利于提醒幼兒學禮、守禮,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二)禮儀教育語言環境的營造
比如,有的幼兒沒有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特別是小班的幼兒,他們比較以自我為中心,早晨來校是否向教師與其他幼兒問好,常常隨自己的心情而定。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早晨幼兒入校時,用擁抱式的問候,同時用語言向幼兒問好:“某某小朋友,早上好啊!”以此提醒幼兒給予教師回應。當幼兒能用語言給予教師回應,如:“老師,早上好!”時,教師用鼓勵、肯定的語氣表揚幼兒:“某某小朋友,你真有禮貌!”“某某小朋友,你真棒!”“有禮貌的小朋友,老師真喜歡你!”師生加強互動,不僅能讓幼兒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心與愛護,還能讓不愿問好的幼兒漸漸放下情緒,學會向他人問好。
又如在戶外活動期間,班級的周周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圓圓跑過來扶起了周周,教師看見了對周周說:“周周小朋友,別人幫助了你,你應該說什么感謝別人呢?”教師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周周小朋友說“謝謝”這個詞,這也是一種禮儀教育語言環境的營造。
(三)利用文學故事營造禮儀教育環境
教師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不能是生硬地灌輸,幼兒以形象性思維為主,生動形象的人物畫面、有趣的故事情節,能讓幼兒更好地接受禮儀知識,并主動嘗試運用。比如,在教授中班故事《小熊請客》時,教師將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用故事表述,幼兒邊欣賞故事邊學習講述故事的內容,在講述故事中懂得了禮貌用語的重要性,也提高了語言表達的水平。為了幫助幼兒鞏固這些禮貌用語,教師還將故事中小動物的角色做成頭飾,創設故事表演的情境,讓幼兒開展表演游戲,在表演游戲中,反復練習禮貌用語,從而真正學會使用禮貌用語與他人交往。
(四)利用集體活動營造禮儀教育環境
幼兒園經常會組織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觀眾不能大聲吵鬧,要保持安靜,學會傾聽他人講話。學會傾聽是尊重發言人的一項基本禮儀。比如,在升國旗的時候,國旗冉冉升起,教師引導幼兒停在原地,摘下帽子。這是尊重祖國,尊重國旗,尊重先烈的一種表現。在聽主持人國旗下的講話的時候,教師引導幼兒認真傾聽,并教育幼兒任何的小動作與吵鬧聲都會影響班集體的精神面貌。教師利用集體活動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用一定的儀式感增強幼兒對禮儀文化的認知,有利于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二、組織禮儀教育活動,促進幼兒道德品質發展
教師要將禮儀教育滲透于日常的各項教育活動中,讓幼兒時刻知禮、懂禮,爭做“禮儀小能手”“文明小衛士”[2]。
(一)利用歌唱活動滲透禮儀教育
在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中,有許多有關禮儀的歌曲,教師要善于利用,從而滲透禮儀教育。比如,《禮貌歌》中提到,早上要說“早安”,還要會說“請”“謝謝”“對不起”,有禮貌的小孩讓人喜歡。教師利用《禮貌歌》,向幼兒強調語言表達中禮貌用語使用的重要性,并且提醒幼兒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又如,《上學歌》的旋律活潑歡快,歌詞畫面感強。“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的歌詞用問答的形式展現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而“我要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的歌詞中思想與行為的指示性強烈,幼兒會不由自主地按照歌曲中的行為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不遲到、不早退、愛學習、愛勞動。教師利用《上學歌》,鼓勵幼兒做“禮儀小能手”“文明小衛士”。
再如,在《家庭禮貌稱呼歌》中,歌曲用朗朗上口的旋律將親人之間的稱呼有節奏地展示,易唱易記,非常受幼兒的喜愛。教師引導幼兒通過《家庭禮貌稱呼歌》掌握家庭成員之間的禮貌稱呼,學習有關稱呼禮儀的知識,培養幼兒知禮儀、懂禮貌、講文明的良好日常行為習慣。
(二)利用實踐活動強化禮儀教育
禮儀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因此,教師要給幼兒表現的機會,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禮儀教育,培養幼兒謙遜、禮貌等優良品質,提高幼兒待人接物的素養。
比如,教師在幼兒園開展“禮儀小衛士”的實踐活動。現在,教師都強調引導幼兒自主入園,小班幼兒剛開學也是如此。幼兒在幼兒園大門口就與父母分開,獨立入園,在這種情況下,大班成立“禮儀志愿者小隊”,為小班幼兒提供一對一的幫助。大班幼兒幫助小班幼兒找教室,帶小班幼兒去做游戲,讓小班剛入園的幼兒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從而開開心心地上幼兒園。
又如,在重陽節的時候,教師引導幼兒組成“禮儀慰問小隊”,組織幼兒開展敬老實踐活動,向敬老院的老人們獻上自己的愛心。在敬老實踐活動中,有的幼兒主動地與老人交談;有的幼兒唱歌給老人聽;有的幼兒用雙手做可愛的小手工送給老人;有的幼兒幫助老人擦桌子、擦椅子和掃地,用實際行動展示自己的愛心。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幼兒在敬老實踐活動中學習優良傳統,發揚敬老禮儀。
(三)利用禮儀教育活動促進幼兒道德品質發展
禮儀教育是教師引導幼兒自覺把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個體品質的一種教育活動,幼兒通過禮儀學習,明白做人做事要自律、要時刻用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要強化自身的道德品質。一方面,教師需要用禮儀教育活動教育幼兒,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做到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在自己的意見與他人不一致的時候,要做到虛心,并嘗試通過對話、溝通等方式,使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另一方面,教師需要用禮儀教育活動為幼兒樹立優秀的榜樣,使幼兒有可以模仿的對象,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話,該做什么事,并學會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讓思想美、行為美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
比如,教師組織開展“我是文明禮儀小能手”的禮儀教育演講活動,讓幼兒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進行演講或者將一些文明禮儀小知識融于演講中,促進幼兒道德品質的發展。
又如,教師組織開展“文明禮儀小畫展”的禮儀教育活動,讓幼兒將體現文明禮儀的行為畫下來,并講述給同伴聽。
三、加強禮儀教育,提高幼兒道德修養
禮儀是人際交往中通向成功的“通行證”,是個體走向社會必須具備的品質。教師對幼兒的禮儀教育包括人際交往的態度、方式等知識。比如朋友來了該如何介紹、與同伴一起活動該如何面對新鮮事物等。禮儀教育有利于增加幼兒的德育知識,提高幼兒的自身修養[3]。
(一)強化禮儀訓練,增強幼兒的儀式感
幼兒園常會開展家長會或者開展慶祝各種節日的活動,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活動的開展,對幼兒加強禮儀訓練。比如,教師訓練幼兒,站姿要身正腰直,不駝背弓腰,來了客人要熱情相迎,同時使用“請進”“請這邊走”“請問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等禮貌用語。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為幼兒準備統一的綬帶,上面寫上“某某禮儀志愿者小分隊”。統一的著裝會讓幼兒深刻地感受到儀式感,提高學習禮儀的積極性。
(二)打造禮儀墻,促進幼兒良好品質的內化
認識禮儀與遵守禮儀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為了讓幼兒將學習的禮儀知識內化為自身品質,教師可以通過打造禮儀墻的形式,將幼兒遵守禮儀的場景拍攝下來,張貼在墻上。或者,教師可以將每周“遵守禮儀好孩子”的評選中獲得榮譽稱號的幼兒的照片進行張貼,給其他幼兒樹立榜樣,以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
(三)日常生活見機教育,及時評價幼兒的行為
幼兒在幼兒園的時間很長,教師要做幼兒文明禮儀的引導者,抓住契機,針對某一個事件對幼兒進行評價與指導,用鮮明的實例告訴幼兒,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守禮儀,能做;什么樣的行為是錯誤的的,不講禮,不能做。當幼兒接受他人幫助的時候,教師見機引導幼兒道謝。當幼兒不小心傷害了他人的時候,教師見機引導幼兒道歉,并教育幼兒要用具體行動表達自己的歉意,如把被撞倒的同伴扶起來,把被撞倒的花草盆栽擺正等。教師教育幼兒禮儀不但表現在語言上,而且表現在行動上。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注重對幼兒的常規禮儀教育。教師可以見機教育幼兒,上課不吵鬧,不說悄悄話,這是尊重講課的老師的表現;他人發言不插嘴,這是尊重發言的同伴的表現;他人玩游戲時自己不能隨意打擾,這是有禮貌、講禮儀的表現。相反,教師可以見機教育幼兒,上下樓梯吵吵鬧鬧,推推搡搡,這樣的行為是不禮貌的;水龍頭開著不關,這樣的行為是不文明的;踐踏花草、亂扔垃圾等行為都是不文明的。教師一旦看見幼兒出現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應馬上糾正,及時評價,讓幼兒改正錯誤。
(四)開發禮儀課程,促進禮儀教育向深度發展
教師將禮儀課程融入幼兒園德育課程的開發中,開設“禮儀小寶貝”“禮儀故事表演”“親子禮儀”等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基本禮儀、幼兒園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節日禮儀等,由點及面。
教師要將禮儀課程當作幼兒園德育的重要內容來抓,使之形成幼兒園的辦園特色。通過完善各項已有的禮儀教育資源,更加系統、科學地開發禮儀課程,開展禮儀教育,促進幼兒園禮儀課程的研究開發向深度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的禮儀教育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加強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在提高幼兒認知水平的同時促進幼兒的道德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琳芳. 幼兒日常行為禮儀養成教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2]李婷婷. 幼兒園大班禮儀教育的行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3]孫珊珊. 幼兒園的幼兒品行教育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