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強
項目規劃時熱熱鬧鬧,實質推進時卻冷冷清清,有的項目時隔許久之后,仍停留在紙面協議上。當前,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許多地方規劃或簽約了一大批基建項目,涌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與此同時,也要謹防一些項目出現“規而不建”“紙面開工”問題。
今年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專門研究了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近期,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其中明確提出“加快推進一批論證成熟的水利工程項目,加快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因地制宜繼續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穩定和擴大民間投資”。
“基建通大數據平臺”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12日,全國20多個省區市開工項目達2.6萬個,總投資規模超10萬億元。但業內預期的挖掘機行情并未到來,國內各類挖掘機一季度銷量同比下降63.6%。究其原因,是開工率不足,部分基建項目仍停留在“紙面開工”階段。
何以如此?據媒體報道,一些地方為了片面追求“數據亮眼”,以“政績沖動”帶動“項目注水”。個別地方政府和企業存在夸大簽約項目規模和簽約數字的問題,投資額只是意向投資,雖然動輒幾十億元、上百億元,但水分不小,跟落地的實際投資有差距。有的地方,基建項目罔顧本地的發展實際,盲目追求大項目、大投資,“大單”超出當地實際承受能力,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難以滿足招商項目全部發展需求。種種情況,不可不引起重視。
(摘自《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