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58年8月23日下午5時30分,猛烈的炮火震動了金門,也震動了整個世界。近三萬發炮彈從福建前線猛轟金門國民黨軍陣地,金門全島頓時淹沒在濃煙烈焰之中。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一下子從中東轉向臺灣海峽。
隨著金門炮擊的進一步發展,美蔣在金門、馬祖撤軍問題上發生了分歧,美國企圖逼迫蔣介石接受“劃峽而治”,實現“一中一臺”的圖謀。在這個關頭,毛澤東審時度勢果斷作出繼續將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集團手上、金馬臺澎最終一起解決的決策,利用美蔣矛盾,挫敗了美國搞“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的陰謀。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逐步形成了后來被周恩來概括為“一綱四目”的祖國統一構想,對海峽兩岸關系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后,中共中央軍委也曾考慮準備攻打金門,但因國內大規模經濟建設急需大量經費等原因,這項計劃被擱置下來。
1954年日內瓦會議前后,出現了美國進一步插手臺灣事務、美蔣聯手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嚴重事態。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領導進行保衛領海領空主權的斗爭,反對美臺訂立《共同防御條約》的斗爭,并取得了解放浙東沿海島嶼的重大勝利。
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的簽訂,顯露出美國長期霸占臺灣的企圖,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希望中美兩國坐下來談判以和緩臺灣海峽緊張局勢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美國一直拒絕承認中國政府,也始終拒絕同中國進行外交談判。但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也不得不作出某種表示。1955年7月13日,美國通過英國向中國政府轉達口信:中美雙方各派一名大使級代表,在日內瓦舉行會談。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正式開始,起初進行得比較順利。到9月10日,在第十四次會談中就兩國平民返回本國的問題達成協議,發表了有關協議的聲明。一時間,國際輿論普遍關注中美會談,負責會談的兩國大使也成了新聞記者追逐的對象。然而,人們不久就看出,這將是一次“馬拉松”式的、很難有什么結果的會談。根本原因,就是美國當局除遣返國民問題外,并不想就其他實質性問題(包括臺灣問題在內)展開認真的討論,有意進行拖延。
1956年1月,中國政府公布日內瓦會談情況,并通過印度向美國表示,如果再不解決問題,中國將另作打算。為了打破僵局,同年8月,中國政府還宣布一項重大決定:取消不讓美國記者進入中國的禁令,并向美國十五家新聞機構發出邀請,請他們派記者來華作一個月的訪問。這個突如其來的決定,出乎美國的意料,使美國政府很被動。
美國采用拖延的辦法不成,又變換手段。1957年12月12日,在第七十三次中美大使級會談中,美方代表、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通知中方說,他已經調任駐泰國大使,美國政府已經委任他的副手馬丁參贊為美方代表。這是美國設置的一個障礙,想通過單方面降低中美大使級會談的級別,使會談陷于停頓。在多方挽回無效的情況下,中國外交部在1958年4月12日發表聲明,公布了大使級會談長期陷于停頓的經過。
從討價還價到借故拖延,再到中斷會談,暴露出美國政府根本無意通過談判解決臺灣問題,而想把“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固定化、合法化的企圖。
美國在拖延會談的同時,正逐步擴大對臺灣的卷入程度。1957年4月2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在一定情況下我們將會去防守沿海島嶼;那就是,如果這些島嶼的防守看來同臺灣和澎湖的防守有關。”擺出在必要時將把共同防御的范圍擴大到金門、馬祖等島嶼的姿態。
臺灣海峽局勢從1957年開始,重新緊張起來。面對這樣一種形勢,毛澤東和中國政府不能不適當調整對美政策,從爭取和平協商到加強對美斗爭。
1958年6月16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召開會議,討論外交問題。參加會議的,除中央政治局常委和部分政治局委員外,還有外交部負責人和部分駐外大使。毛澤東說:和美國接觸的問題,在日內瓦會議時我也說過,可以有所接觸。事實上美國也不一定愿意接觸。同美國鬧成僵局二十年,對我們有利。一定要美國梳妝打扮后送上門來,使他們對中國感到出乎意外。你不承認,總有一天你會承認的。一百零一年你一定會承認的。
1958年6月30日,中國政府發表《關于中美大使級會談的聲明》。在這之前,中方曾在1月14日和3月26日兩次催促美國政府派大使級代表恢復會談。美國都不理睬,卻故作姿態,似乎中美大使級會談中斷的責任是在中國方面。這種情況迫使中國政府不能不發表一個“最后通牒”式的聲明。《聲明》提出:“中國政府要求美國政府在從今天起的十五日以內派出大使級代表,恢復會談。否則,中國政府就不能不認為美國已經決心破裂中美大使級會談。”
美國不能無視中國政府這個聲明,但又不愿認真對待。6月30日,先由國務院新聞發布官懷特發表談話。第二天又由杜勒斯親自出面,就中國政府聲明發表談話。他宣布,如果中國同意改變會談地點,美國將指派駐波蘭大使參加會談。但他又說,美國不會向中國限期指派大使級代表恢復會談的“最后通牒”低頭。這種妄自尊大且自相矛盾的態度,使美國政府又一次錯過了和緩臺灣海峽緊張局勢的機會。
中國政府要求美國派出大使級代表、恢復會談的十五天期限到了,卻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正式答復。正在這時,7月15日發生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登陸的事件。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爆發革命,第二天美國就以此為借口對黎巴嫩進行武裝干涉,同時宣布在遠東的陸海空軍進入戒備狀態。美國的行徑成為眾矢之的,在世界輿論中激起一片反對聲。中東事件雖然引起臺灣海峽局勢進一步緊張,但是這一事件畢竟分散了美國的注意力,降低了其對臺灣海峽的反應能力。而蔣介石卻想趁火打劫,伺機擴大事態,在7月17日宣布國民黨軍處于特別戒備狀態,同時加緊軍事演習和空中偵察,擺出反攻大陸的姿態。
毛澤東抓住這個時機,果斷地作出炮擊金門的決策。
(摘自《毛澤東傳(1949-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