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火羊
當你第一次背起背包踏上遠方的路,就永遠都不會停下來。
行在路上,心在路上。我們仿佛置身在杜甫“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的境地;仿佛體會到了白居易“悠悠行旅中,三見清光圓”的漫長;仿佛感受到了許飛“我們終將會牽手旅行,鳳凰稻城或是巴黎”的期待。
在暑假的時候,我報名參加了長征路之行的研學旅行。
太陽從東方升起時,我們聚集在隆德縣六盤山文化城,一行人坐車到了六盤山腳下。沿途經過成片的莊稼和稀落的幾戶人家。帶隊小孟老師講了一些注意事項,讓大家結伴而行。
帶著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和即將要體驗“長征”路的激動心情,我開始了整個研學旅程。
我們從長征路的起點“江西瑞金”出發,踏入那條小路,左右兩邊都是高大的山,樹木郁郁蔥蔥,使人感到有些陰冷,大家三三兩兩地跟在老師后面亦步亦趨。
小孟老師說:“赤水金沙彝康川,大渡河過翻雪山。克服困難過草地,吳起鎮上會志丹。”我聽得有些蒙,小孟老師又說:“這是長征壯舉的口訣。”
我們走過“江西瑞金”,老遠就“看到”了一群戰士扛著槍炮,吹著號角前進,有些還在匍匐前行。往近走一些,眼前出現了一塊牌子,上面介紹的是“血戰湘江”。
看完之后,“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這句話從我腦海中冒出來,我由衷地感到,如今安穩幸福的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作為新一代年輕人,更要好好生活,努力學習。
小孟老師說:“因為‘血戰湘江損失慘重,紅軍召開了遵義會議。此次會議之后,一位偉大的革命領袖人物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一路上我邊走邊學習長征精神,心靈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到。到了一個拐角處,我先看到了“飛奪瀘定橋”幾個大字,再往前走。幾根鐵鏈,幾塊石頭,“戰士們”抓著鐵鏈,趴在石塊上,懷里抱著槍炮,艱難地前行。
記得我第一次見到這座“橋”,是語文課本上的那張黑白插圖,“橋”下面是湍急的流水,天上還下著瓢潑大雨。此刻看著眼前這座“鐵索”橋,無雨無浪,但我的腳還沒放上去,腿已經開始發顫了。
同行的一位伙伴說:“我們也‘飛奪一下。”有人打趣道:“你這身板,別說大雨大浪了,微風一吹就得掉下去,說不定橋下面的草里還有蛇呢!”
想起小學學習《飛奪瀘定橋》這篇課文時,年幼共情力不強,只是聽著老師講紅軍當時的艱苦和厲害。此刻站在這里,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留下一地斑駁的光影。我坐在臺階上,有些走不動了。小孟老師走到我身邊,講起了紅軍爬雪山的故事。里面有個叫小董的13歲女孩,她克服重重困難,爬過了雪山。三言兩語地講完故事,小孟老師笑著問大家:“關于爬雪山的詩句,你們能背出幾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我脫口而出。
小憩一會兒,我們接著往山頂爬,爬了一段路,左前方有一塊草地映入眼簾,一群“戰士”深“陷”其中,他們手里拄著木棍,有的互相攙扶,有的背著戰友,一副感人又心酸的畫面。
我們和草地之行的紅軍“會合”了!
讓本來因為腿酸而有了放棄念頭的我,突然被鼓舞到。紅軍在草地里行走了一千多公里,遇到了“行難、食難、御寒難、宿營難”等四難問題,他們也從沒放棄,而是互相幫助,舍己為人,一起共克難關。
正如我們小學課本里學習過的《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里面的老班長為了大家有口吃的,自己吃魚骨頭,為戰友們盡力找食材,做好每一頓飯,自己卻餓得昏迷不醒了。這是一種精神,一種舍己為集體的精神,一種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精神。
爬了三個多小時,隨著紅軍長征的勝利,我們也成功地走完了“長征路”。那一刻,有種“柳綠花明又一村”的光明感。
我不由得念起了毛主席寫的那句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小孟老師說:“這是歷史,你們年輕人不僅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要好好奮斗,不能辜負今天的好生活。”
此次“長征”之行,于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爬山運動,更是一次對歷史的親身感受。我學到了很多關于紅軍長征的知識,也體悟到了很多關于人生的道理。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