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Lord

12代酷睿的發布讓英特爾處理器重新回到了性能巔峰,尤其是大小核這種新穎的設計思路,兼顧了性能和功耗的可控性,因此頗受市場追捧。同以往歷代英特爾CPU的配套芯片組一樣,與12代酷睿處理器配套的芯片組毫無意外的隨之而來,600系列芯片組產品幾乎是對應的平替了500系列芯片組的產品,主要包括X699、Z690(圖2)、H670、B660和H610,而且此次更換的LGA1700插座將向后兼容,意味著12代酷睿處理器使用的600系列芯片組,有極大概率兼容13代酷睿處理器產品,所以有望成為如100系列芯片組那樣的多面手,周期壽命頗為可觀。

編號規則的含義
采用不同字母+數字的編號是近些年來英特爾一直延續的芯片組命名規則,這些字母編號代表了它們面向的市場定位。例如通常意義上,X系列為HEDT高端臺式機的配套芯片組,搭配最高端的處理器,在600系列芯片組上,一直傳聞配合HEDT(High End Desktop,高端桌面)處理器(圖3)的X699芯片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當然,X系列一直是同代芯片組產品中規格最高,功能最全面的那一個,價格自然也是最為昂貴的;
Z、B、H系列芯片(圖4)主要面對消費級市場。其中Z系列的定位主要是旗艦臺式機,它和其他(除X系列)同代芯片組最為顯著的區別就是支持超頻功能,即倍頻調節能力,主要是為了搭配尾號帶K后綴的處理器系列使用,例如i9-12900K /F、i7-12700K /F、i5-12600K/F等等。其次,他們支持更高的內存頻率,以獲得更為出色的性能,通常Z系列芯片組主板的價格要超過1500元。

B系列芯片組最初的定位是商用產品,B即Business的縮寫,不過經過幾年時間市場的檢驗,B系列更向著主流消費群體靠攏,因此B系列產品也成為了英特爾處理器產品配套使用最為廣泛的產品。B系列芯片組通常的特點是具備先進的技術特性嗎,和Z系列保持一致,但是在新技術的應用上,規格有所縮水,突出性價比,定位在1000元上下;H系列則一分為二的,一種是針對有擴充需求的消費用戶,它的規格和Z系列非常相近,但是不具備超頻功能,例如H670芯片組。另一種是主流入門級的產品,在新技術特性上支持程度有限,但其價格很適合中低端處理器,例如H610芯片組產品。它們的價格通常在600元左右甚至更低,讓用戶在處理器+主板的整體開銷上可以節省不少,突出價格的優勢;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一些芯片組產品,但是它們大多為OEM或定向市場產品,所以比較少有對應的主板產品單獨銷售。例如12代酷睿搭配的產品中,有工作站使用的W6 8 5芯片組產品,也有略微低一檔的W680芯片組,針對主流工作站市場;Q系列芯片組主要針對商用領域的,有點像B系列的替代者,包括Q670、Q670E,前者是商用企業級產品,后者是商用企業級的移動產品(強化安全功能、維護功能);還有嵌入式產品的R系列,如R680E芯片組產品;最后是一款H610芯片組演化而來,針對嵌入移動產品的定制芯片組產品H610E。其實,他們都是在同一個大框架下針對不同應用領域有所側重的產品,本質上差異不是很大。
所以,了解了字母編號的規則,就能很容易判斷自己的需求大致符合哪款芯片組上,然后再針對功能的差異去篩選產品,就能很輕松的找到符合自己使用需求的主板了。其實產品市場細分的好處是能夠將產品拉開不同的價格、功能取向,讓用戶能夠更精準的支出開銷,比單一產品、沒有選擇余地要來得更理性。

方寸之間差異盡顯
目前12代酷睿處理器配套的芯片組選擇以Z690、B660和H610三款為主,H670的規格僅僅是比Z690少了一個超頻功能,但是價格并不便宜(圖5),所以廠商的追捧程度并不高,對應的產品也比較少。因此,本文著重對比Z690、B660和H610三者之間的差異,方便讀者進行選擇。
1超頻功能
在英特爾平臺中,超頻是Z690主板+尾號后綴帶K處理器的專屬功能(圖6),如果你不打算購買帶有K字后綴的處理器,同時想要超頻使用,那么Z690芯片組將毫無吸引力;但反過來,如果你準備超頻處理器,Z690芯片組又是唯一的選擇。
12 代酷睿處理器處于內存更替的世代,它可以支持DDR4和DDR5兩種內存規格,所以Z690和B660芯片組主板也有支持DDR4或DDR5兩種設計,它們又恰好都支持內存超頻使用。已經擁有高頻DDR4內存的用戶升級時,可以考慮支持DDR4內存的Z690/B660芯片組主板。如果資金非常充裕,且為全新裝機,則可以考慮使用支持DDR5內存Z690/B660芯片組主板,并借助其超頻使用能力,選擇超過官方標配的DDR5 4800以上頻率內存,如DDR5 5200等(圖7),否則無法體現出與DDR4內存平臺的性能差距,這些內存價格昂貴,但在一些專業應用、高密度計算應用中的表現更出色。
2PCIe規格
對PCIe的規格、通道數量支持上,幾種600系列芯片組也有著顯著的差別——甚至是區分幾款同代芯片組最重要的參數之一。例如12代酷睿完全支持PCIe 5.0總線(圖8),主板芯片組理論上也提供了支持。但到了實際主板廠商在設計時,出于成本考慮、市場分級等因素,PCIe 5.0的支持并不是任何一個產品都有。Z690芯片組的主板產品無一例外都提供了完整的PCIe 5.0支持,并且支持拆分功能(H670芯片組也可以);B660芯片組主板只有一部分支持PCIe 5.0規格,其他都只放開PCIe 4.0規格;另外,B660芯片組和H610芯片組不支持PCIe 5.0的信道拆分功能,這也是和Z690、H670的顯著差異。當然,現階段PCIe 5.0規格的顯卡還未上市,其他設備啟用PCIe 5.0的時間預計會更晚,所以這個規格可以說是較為超前的,大可不必過分糾結。最后就是H610芯片組,固然支持的12代酷睿核心CPU也都擁有PCIe 5.0通道,但因為PCIe 5.0的線路、插槽(圖9)需要更強更多的周邊元件,會大幅提升成本,所以幾乎沒有主板廠商在H610芯片組主板上提供相應插槽。

而在PCIe 4.0的支持上,Z690和B660芯片組分別提供了12條和6條通道,H610芯片組則沒有提供。如果計劃使用H610芯片組搭配12代酷睿處理器組裝平臺,那么在選購固態硬盤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主板上最多只能有一個CPU提供的PCIe 4.0規格的M.2SSD接口,要購買PCIe 4.0 SSD一定得先確認是否支持,且只能買一條,否則就會浪費了。
當然不止于此,PCIe 3.0總線規格上幾款芯片組也有差異,但是總歸不是直接影響性能、規格,造成選購困難的參數區別,筆者這里就略過了。
3DMI總線也有差別
DMI總線全稱為Direct Media Interface,即直接媒體接口,它的作用是連接芯片組和CPU的帶寬,依托于PCIe技術實現的。這個總線帶寬越高,意味著數據吞吐能力越高,而且速度越快,在600系列芯片組產品上,Z690和H670的DMI總線帶寬為PCIe 4.0 ×8的規格,例如你有使用多個高速固態的需求,那么Z690就是最好的選擇(H670芯片組主板較少,價格也頗為高昂);在B660和H610芯片組上,這個DMI總線的帶寬則為PCIe 4.0 ×4的規格(圖10),帶寬相對小一些。

4擴展性
擴展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在600系列芯片組中,Z690可以支持最多4個USB 3.2 Gen2×2(20Gbps)設備、10個USB 3.2Gen2(10Gbps)以及10個USB 3.2 Gen1(5Gbps)設備;B660則分別支持2個、4個和6個;H610不支持USB 3.2(20Gbps)設備,提供了2個USB 3.2 Gen2(10Gbps)和4個USB 3.2 Gen1(5Gbps)的支持。顯然H610不支持USB 3.2 Gen2(20Gbps)是硬傷,更極少有Z690、B660中高端主板提供的雷電等高端高速接口(圖11),如果你有使用高速外接存儲設備的需求,那么對H610芯片組主板的選擇就要慎之又慎了。在SATA接口數量上,Z690最多可以支持8個,B660和H610則支持4個,一般的使用需求中不會有太大差別。

5CPU搭配
理論上講,12代酷睿及相應主板采用電氣規格完全一致的接口(圖12),是可以隨意搭配使用的。但考慮到實際需求,一般而言,i9-12900K/F、i7-12700K/F這些帶有K字后綴尾號的高端處理器產品比較適合搭配Z690芯片組是不二之選,否則就失去了超頻的功能;i5 12400/F或以上后綴不帶K的型號,例如i5-12400/F、i5-12490F、i5-12600/F甚至是i7-12700/F則搭配B660芯片組剛剛好;、i5-12600K/F(圖13)和i9-12900/F則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考慮選擇昂貴但功能更豐富的Z690還是比較平衡的B660主板。但是要注意,使用i7-12700/F、i9-12900/F時,要特別留意B660芯片組的供電設計,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功率,簡化供電電路的廉價B660是不適合的。在入門級產品上,i3-12100/F(圖14)、奔騰G7400、賽揚G6900這類產品,搭配H610芯片組主板無疑非常劃算,總擁有成本會非常有性價比。

在銳龍6000系列推出之前的這段時間,AMD無疑是比較尷尬的,一方面必須直面12代酷睿強勁性能帶來的市場沖擊,另一方面一以貫之的超級兼容性也面臨平臺更替的關鍵節點——銳龍6000系列是AMD消費級CPU從PGA插座(AM4)(圖15)轉向LGA插座(AM5)(圖16)的開山之作,這意味著老款的芯片組主板將無法平滑過度到下一代產品上,未來的升級潛力幾乎沒有。但是如果你抱定不升級安心使用的角度,銳龍7 5800X3D能給你足夠的性能體驗。
編號規則的含義
同英特爾一樣,AMD也將芯片組分為幾個系列,分別是X系列、B系列和A系列。其中,X系列為高端發燒級產品,支持完善的超頻功能(可見超頻功能是一個重要的分級標準);B系列定位為終端主流級別產品,突出性價比,并且也具備一定的超頻功能; A系列則定位為入門級產品,不支持超頻,主要搭配入門級CPU系列,例如銳龍3或者速龍系列使用(圖17)。

方寸之間差異盡顯
不同于英特爾頻繁更換接口的策略,AMD最大限度保持了向后兼容的能力——當前使用AM4接口,從2017年發布至今,至少在針腳定義上,是兼容全部銳龍系列C P U的。因此雖然不同芯片組早期的支持型號有一定差別(圖18),但在BIOS的CPU微碼升級后,其實部分300系列芯片組主板也可以支持最新的銳龍5000系列CPU。
AMD 300系列芯片組有X370、B350、A320幾款產品(圖19),它們都已經是2017年的產物了,主要的規格為支持PCIe 2.0、D D R4、U S B 3 . 2 G e n 2(10 G b p s)及Nvme——顯然以今天的眼光看,即使是高端的X370也已經有些落伍——它唯一還在討論范圍的理由就是還能兼容銳龍5000系列產品,換言之“能用就好”。
300系列芯片組最高能夠支持到DDR42666,但是有條件限制(單面內存雙通道),CPU和PCH芯片連接從早先的HT 3.0總線更換為PCIe 3.0 ×4,這一點和英特爾改用以PCIe總線為基礎的DMI如出一轍。
在PCH芯片上,300芯片組統一提供了8條PCIe 2.0通道,為什么筆者要特別強調這一點呢?原因是,在銳龍處理器提供的24條PCIe 2.0下,其中4條將用來連接PCH芯片,剩余20條要分別為PCIe ×16及NVME協議的固態硬盤(PCIe ×4)提供支持,也就是說所剩無幾。

在外部擴展功能上,X370芯片組能提供USB 3.2 Gen2(10Gbps)接口2個、USB 3.2 Gen1(5Gbps)接口10個、USB2.0接口6個,B350芯片削減了4個USB 3.2Gen1(5Gbps)接口,而A320芯片組削減5個個USB 3.2 Gen1(5Gbps)及1個USB3.2 Gen2(10Gbps)接口;此外芯片組自身的的PCIe控制器只支持PCIe 2.0規格,X370、B350、A320芯片組分別擁有8、6、4條可分配的PCIe總線——簡言之,以今天的硬件規格需求來說,300系列唯有X370還可以勉強一用,但要想新入手也只建議購買便宜的二手產品,B350或者A320芯片組主板甚至連只升級CPU都嫌落后,當然就完全沒有入手的必要了。


300系列芯片組的繼任者AMD 400系列芯片組顯然要進步了一些(圖20),原因在于在400系列芯片組上(X470、B450、A420)終于支持PCIe 3.0規格,帶寬大幅度增加。當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也頗有些落伍的感覺。
AMD 500系列芯片組才是當下的重點(圖21),相比于古老的300系列、400系列芯片組,500系列芯片組無疑在規格上要先進不少,當然,對比之下還是缺少PCIe 5.0規格的支持,不過前文提到,目前尚無設備使用PCIe 5.0,倒也不是不能接受。在500系列芯片組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相對于之前的芯片組,它完整支持PCIe 4.0規格(A520不支持)。其中,X570芯片組的規格最為完善,畢竟是針對發燒級的產品,它自身提供了一些PCIe4.0通道,因此主板上支持除了顯卡和直連CPU的M.2 SSD接口外,常常會提供額外的PCIe 4.0插槽和M.2接口,PCH芯片和CPU的連接同樣采用PCIe 4.0 ×4的帶寬。另外,X570具備完善的超頻規格,是發燒友玩家最喜愛的事情,這也是X系列的重要特點之一,同英特爾的Z系列如出一轍。


為了區別于X570芯片組的規格,B550自身僅提供了PCIe 3.0通道(圖22),與CPU的連接總線當然也采用PCIe 3.0 ×4的規格。不過,由于銳龍3000/5000處理器自帶PCIe 4.0通道,因此相應主板可以提供顯卡的PCIe 4.0 ×16插槽和至少一個PCIe 4.0 M.2 SSD接口,對一般用戶來說,也足夠使用了。
而入門級別的A520芯片組則在規格上有大幅簡化,例如最多可以提供6條PCIe 3.0。相比于最古老的A320芯片組,A520提供了一個USB 3.2 Gen2(10Gbps)接口,但是相應的減少了一個USB 3.2Gen1(5Gbps)接口,顯然,這也是受總PCIe帶寬限制的緣故。而且在顯卡插槽部分,A520芯片組連直接承載CPU的PCIe 4.0通道也做不到,只能提供PCIe 3.0 ×16規格,而不是PCIe 4.0規格。當然對比之下你會發現,其實A520芯片組的規格已經高于前一代的中端產品B450芯片組了。

在購買時,筆者強烈建議以500系列芯片組搭配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圖23),當然如果你已經擁有300系列或者400系列芯片組,也可以升級到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具體到處理器檔位上,以X系列如X570、X470搭配銳龍7/9系列為宜,尤其是銳龍7 5800X3D(圖24),務必搭配X570芯片組主板,也就是說如果是老款芯片組主板升級,筆者并不推薦選擇銳龍7 5800X3D處理器,因為無法發揮它的全部性能;B系列芯片組如B450、B550系列,則推薦搭配銳龍5系列;A系列如A520芯片組主板適合搭配使用銳龍3或者速龍系列。

其實,芯片組和處理器的搭配選擇并不繁雜,只要找到對應的關系即可,再輔以對主板品牌、功能的認知選擇,最終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當然,價格也是必要的考慮因素。這里要特別提醒,在同等價位下,越級使用更高端芯片組的主板的,必然在做工或用料,乃至功能上必然有所削弱,以平衡成本,所以不可以盲目追求芯片組的規格,功能與性能適合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