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琴
在“湖北工匠杯”第三屆全省農機職業技能競賽的頒獎會上,眾記者紛紛將鏡頭和話筒對準了一對獲得“特別奮進獎”的兄弟。原來兄弟倆都是盲人。哥哥叫周付喜,弟弟叫周成喜。他們是如何練就一身農機修理的本領,在黑暗里摸出光明路的呢?
兄弟倆是雙胞胎,剛出生時都是健康的胖娃娃。周父早年曾是鄉里有名的拖拉機手,還有修機器的手藝。兩兄弟從小就跟著父親,在各種膠輪機、拖拉機上玩耍,耳濡目染,掌握了不少機械維修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兄弟倆的動手能力都特別強,讀小學三年級時就能幫老師修理教室門鎖;11歲時,便能騎著自行車走村串戶,給鄉親們修理農機設備。
正當父母以他們為傲時,不幸卻降臨在了周付喜身上。那天,周付喜在田里干活,突然感覺眼睛難受看不清東西。家人慌忙把他送到醫院,經診斷,為視網膜脫落,需要立刻動手術,否則就會失明。動手術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父母東挪西借才湊夠手術費,可惜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周付喜最終雙目失明。那年他24歲。
見過光明的人,便不能再忍受黑暗。很長一段時間里,周付喜都將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吃不喝也不說話。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尤其是弟弟。當他看到母親再一次從哥哥房里端出未動過筷子的飯菜時,他便沖進哥哥的房間,一把抓住哥哥的雙肩,大聲喊道:“哥,振作起來!天塌下來咱哥倆一起扛!從今天起我當你的眼睛!”弟弟一席話讓哥哥頹敗的臉上有了不一樣的神情。
本就不服輸的周付喜終于開始改變。他摸索著走出房門,并努力嘗試著適應黑暗中的生活。雖然很艱難,好在有家人尤其是弟弟的幫助,不久他便能生活自理。為了不拖累家人,他大膽決定重操舊業——干修理。他讓弟弟騎上自行車帶著自己繼續走村串戶,給鄉親們修理農機設備。弟弟當“眼睛”,幫忙查看故障,傳遞工具。周付喜便憑借多年積累的豐富修理經驗,摸索著解決問題。別說,兄弟倆配合得非常默契。漸漸地,周付喜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修理技術不僅沒退步,他還慢慢練就了一身聽、摸、修的絕活。不論是小型手扶拖拉機,還是大型農用車,只要送到他手里,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黑暗的生活中從此照進了一線光明。
正當周付喜的維修事業干得風生水起時,厄運再次降臨,弟弟周成喜同樣因為視網膜脫落而失明。那年他41歲,還沒成家。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周成喜很受打擊,整天坐在家里郁郁寡歡,一如當年的哥哥,甚至比當年的哥哥更沮喪——不能再當哥哥的眼睛了,更拖累了家人。
“振作起來!你給我當了這么多年的眼睛,現在輪到我領著你在黑暗中前行了。”周付喜摸索著將手搭在弟弟的肩膀上。有了哥哥的寬慰,周成喜也慢慢地振作起來。先從適應盲人生活學起,再跟著哥哥打下手。一開始,周成喜很不習慣,不是摸不準工具,就是鉆孔時對不準,他常常被弄得又氣又急。每當這時,哥哥粗重的雙手就會穩穩地抓住他的肩膀,提醒他慢慢來。
一路上,兄弟倆相互扶持,風雨同行,不管是倒水、做飯等生活瑣事,還是修理設備、給廠房裝線路這樣的技術活兒,他們都自己干,兩人的修理技術更是不斷提升。鄰村有位老人的一臺東方紅1104拖拉機老是“咯吱咯吱”響,找了很多人連問題出在哪兒都沒搞清楚。最后找到周付喜兄弟,他們一聽就知道是軸承壞了,當場解決了問題,老人佩服不已。
在黑暗的世界里,周付喜和周成喜兄弟倆自力更生,自強不息,不僅走上了致富路,迎來了光明生活,還帶領家鄉人共同致富。他們先后獲得“襄陽楷模”年度人物、“襄州楷模”年度人物、“殘疾人自強模范”等榮譽。
命運雖然關上了一道門,但只要堅定信念、勇敢面對、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總有一扇窗為你打開,正如他們兄弟倆所說的“做多了就有經驗了”。透過這扇窗,他們不僅摸出了一條光明路,更開啟了別樣的人生。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