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游
世界上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受人尊敬,他人的尊敬會給一個人良好的心理暗示,使人們覺得自己做的事有價值,對未來的前行產生更大的信心。
有的人認為他人的尊敬是外在的光鮮帶來的,因此,與人打交道,他們最喜歡炫耀表面的東西。當了什么官,一定會巧妙地將級別告訴別人,生怕人家將他“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得了幾次獎,兼了多少職,絕對會在名片上注明,好像不說明一下旁人會感覺不到他是優秀人物;賺了些錢,情不自禁地要在周圍人面前炫耀,仿佛不顯擺一下,不能突出自己的“杰出”……這些人就是沒有想到一點:官、名、錢,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它們與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與他人出自內心的尊敬,其實不是一回事。
一個人被人尊敬是需要底氣的。尊敬與尊重不同,尊重是基于人的權利上的平等,基于對無妨公序良俗的一切社會行為的包容,它可以產生于上對下、強對弱、老對幼。但尊敬包括了欽佩、敬意、欣賞等東西,它的檔次更高,情感性更強。
人不是沙漠中的孤峰,總得與其他人打交道。你正直、善良、坦蕩、包容、溫柔,一句話,就是性格特別好,他人與你待在一起,會覺得溫馨、舒服。如果你再往前走一步,胸懷天下、大公無私、勇于獻身,這種好性格又會升華為高尚的操守,他人便可能對你產生高山仰止的敬意。屈原、林則徐、黃興這些人,他們長得不一定比我們帥,學歷也不一定比我們高,為什么后人懷念他們,就是因為他們的品質純粹,世人在其高峻與寬博面前看到了美好。
我一向覺得人要上品位,要受人尊敬,得有不斷改良自己的習慣。怎么改良?簡言之就是閱讀加思考。人的知識來源無非兩種: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人生有涯,由實踐得來的直接經驗終歸有限,還得通過廣泛的閱讀獲取間接經驗。閱讀了,腦子里的知識就多,應對生活中的難題就有更多的辦法。生活中一些沒有底線的事,不一定是處境不佳的人干的,但往往是不學無術、極度無知的人干的。閱讀的同時,更要懂得思考。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人的全部尊嚴在于思想。”這無疑是對的。實踐證明,越是喜歡思考的人越能顯示出自己的聰明。而與聰明人“親密接觸”,是讓自己變聰明的最好方式。
人得有成事之才。所謂“成事之才”,就是干一件事就將它做到極致,讓它體現出高度的“技術含量”。你是公務員,無論上級將你安排到什么崗位,都能體現出自己的作為,誰能不贊美你?你是大學老師,口吐蓮花、觀念前衛,上一門選修課,教室里人滿為患,連門外都有學生站著聽課,誰會不追捧你?你是一個作家,作品格局宏大、構思精巧、語言優美,總被讀者轉來轉去,誰會不崇敬你?
不管出身、經歷、所受教育、獲得的位置如何,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天生受人尊敬的權利,我們是否受尊敬,完全取決于我們的作為及對他人、對社會的價值。你的生活與他人關聯不大,你個人獲得的成功再多,也沒有資格贏得這份尊敬。你的生命高度有益于他人和社會,哪怕職業位置、獲得的名氣、擁有的金錢并不那么顯眼,你依然會受到人們出自內心的尊敬。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