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3月17日,結束完上午的課后,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朱艷琳帶著學生們,來到一個公益活動現場進行采寫實踐,當天晚上就與學生們通力合作,完成了公眾號推文的編發。第二天看到后臺數據后,大家都覺得辛苦沒有白費。
忙碌中始終保持著育人初心。大學畢業后朱艷琳便來到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任教,盡管對教書育人有著一腔熱情,但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相對膚淺?!俺醯侵v臺時,我最大的目標就是讓這群與我年齡相仿的學生信服我,所以我覺得只要備好課、上好課就夠了。”
漸漸地,朱艷琳意識到,光靠備課是沒辦法上好課的。朱艷琳開始改變課堂教學方法,在進行“體驗式采訪”內容教學時,她變案例講述為主動體驗,讓學生當一天外賣小哥、保潔員,效果遠比“講解+討論”要好。
要想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朱艷琳每年都會到不同的傳媒機構學習調研,短則三五天,長則數月,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提升一線工作經驗和專業實踐技能。
2008年,朱艷琳主動申請利用節假日和業余時間,前往湖南衛視新聞中心進行頂崗實習。據她回憶,當時在欄目組中有幾個曾經教過的學生,都成了她在實踐過程中的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謙虛心態,讓我獲得了更多人的指點和幫助?!?/p>
相對于校內的規律教學生活,臺里的工作有著很強的機動性。連軸轉的高頻工作沒有讓朱艷琳卻步,反而讓她對“新聞職業教育必須要注重課堂的延伸、優化教學實踐”有了深刻認識。頂崗實習歸來,她開設了“新嗅探”新聞專業實踐自媒體公眾號,開展多樣化的全媒體采寫實踐活動,讓學生的知識、技能、素養都有明顯提升。
除了在行業鍛煉專業核心能力之外,朱艷琳還利用閑暇時間學習攝影攝像、電視編導等專業知識。學習之余,她勇于突破自己在科研上的短板,堅持探索,以提升理論水平。
撰寫《消費文化語境中的電視公益節目解讀》時,她從確定選題、文獻查閱、研讀綜述到撰寫修改,花費了近半年時間,每個環節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這篇論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后,那種富足感和成就感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科研的樂趣?!?/p>
不覺間,一直專注于上好一堂課的朱艷琳已從教20年,但每次走上講臺,她依然會興奮。期間,她不斷更新自己的“素材庫”,讓學生常聽常新?!盀槿藥熣?,傳道授業解惑是責任,更是畢生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