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勃
清明節是大唐非常富有特色的節日之一。大體而言,唐朝清明節習俗主要有改火、掃墓、踏青、斗雞、蕩秋千、蹴鞠等習俗,并包括一定的飲食和農事習俗。
改火是唐朝普遍流行的習俗,所以劉長卿的《清明后登城眺望》云:“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逼匠0傩找谇迕鞴濄@木取火,皇家也不例外。謝觀的《清明日恩賜百官新火賦》對賜新火儀式的過程和盛況進行了細致精彩的描寫:清明節一大早,就有人將鉆燧取來的榆柳新火獻上朝廷,皇帝下令頒賜新火。于是,宦官們將眾多的蠟炬在新火上點燃,列隊而出,將新火引至宮外,“振香爐以朱噴,和曉日而焰翻。出禁署而螢分九陌,人人寰而星落千門”,場面十分壯觀。朝廷之內,在場的官員都為能分到一炬新火感到無限光榮,紛紛叩謝皇恩,表達自己定要效忠國家的熱切愿望。
唐朝初年,寒食墓祭已在民間蔚然成風。清明掃墓正是寒食掃墓的延續與挪移,在唐朝二者并存。白居易有兩首關于掃墓的詩,一名《寒食野望吟》、一名《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從中可見寒食掃墓和清明掃墓同時存在。
踏青賞春是清明時節的重要習俗。杜甫《清明》詩中的“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嚙膝”,描繪男女老少乘船騎馬、踏青賞春的熱鬧情景。蕩秋千是清明節另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唐朝十分盛行。“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丙辰年廊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其一》),詩人韋莊用“楊柳”“花樹”“女郎”“秋千”,構成了清明時節的又一動人圖景。
清明時節,唐朝人從上到下還都十分熱衷斗雞游戲。李山甫詩中“繡袍馳馬拾遺翠,錦袖斗雞喧廣場”(《寒食二首·其二》)是當時司空見慣的景象。此外,清明節也有專門的飲食。自居易《清明日送韋侍御貶虔州》中更明確提到清明節要“留餳和冷粥,出火煮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