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愚

中國人對美玉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常言道“黃金有價玉無價”。為什么說玉無價呢?因為玉石比較少,物以稀為貴;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們常常把玉的特性和君子的美德聯系在一起。《詩經》中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真是想念那位君子,他就好像美玉一樣溫文爾雅、雍容大度。孔子也曾經用玉比德于君子,認為玉具備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這十一種寶貴的品德。正因為玉被賦予了豐富的道德內涵,所以《禮記》中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要求君子時刻佩戴玉制的裝飾品。這不是為了炫富,而是要提醒自己保持溫文爾雅的風范,堅守內心的道德準則。我們來說說幾種有意思的玉質裝飾品。
首先是珩(héng)。《說文解字》中說“珩”是“佩上玉”。“佩”指的是玉佩,通常由好幾塊形制不同的玉組成;而“珩”指的是一組玉當中橫在最上面的那塊,用來節制佩玉者的步行姿態。人在走動的時候,佩玉相互撞擊,會發出鏗鏘悅耳的聲音。這個聲音就是一種提示,提醒佩玉的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體現出君子之風。
其次是瑱(tiàn)。《說文解字》中說:“瑱,以玉充耳也。”瑱還有一個名稱叫“充耳”,是先秦時期的一種耳部裝飾品。《詩經》中有一首描繪美人宣姜的詩,她佩戴著各種玉制的精美飾品,其中有一樣就是“玉之瑱也”。有的注釋家把“瑱”“充耳”解釋為“塞耳”。其實“瑱”不是真的把玉塞進耳朵里,而是將它懸垂在耳朵的側面。不是有個成語叫“充耳不聞”嗎,我們通常認為這是個貶義詞,表示故意不聽別人的意見。可是古人強調要“非禮勿聽”,不該聽見的事還是不聽為妙。佩戴瑱是提醒人對于一些不相干的是非,不妨裝聾作啞。
還有一種跟瑱功能類似的玉飾品,叫瑬(liú)。《說文解字》中說:“瑬,垂玉也。冕飾。”“冕”是皇帝專用的帽子。在很多古裝戲里我們都能看到,皇帝上朝,頭上頂著一個長長的、搓衣板似的東西,前后各掛著好多串算盤珠子似的東西,那就叫作“冕”。而“瑬”就是那一串串珠子,是玉做的。這些玉串“自上而下,動則逶迤,若水流也”,所以叫“瑬”。瑬擋在臉前,一來讓臣子們看不清皇帝的表情,可以保持君主的神秘感;二來也是提醒皇帝,不要把屬下的細枝末節都搞得清清楚楚,要學會不看不值得看見的東西。
最后是玦(jué)。玦的造型就是在玉環的基礎上開一個缺口。玦是做什么用的呢?有文物專家認為,玦最初是耳環,因為在早期的墓葬中,玦通常被安放在頭骨的兩側;后來,玦的功能逐漸豐富起來,比如可以作為斷絕關系的象征,因為“玦”和“訣別”的“訣”同音。大臣被流放,要是皇帝賜玦給他,就表示君臣就此訣別;要是后來皇帝又想他了,可以再賜玉環,表示他可以還朝了。玦還是鴻門宴上的重要道具,范增幾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可又不能明說,怎么辦呢?他“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一而再、再而三地舉起身上佩戴的玉玦,提醒項羽下決心。項羽當然明白玦意味著決斷,但他終究狠不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