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
父母住在國道旁邊的小鎮里,一直不肯進城,考慮到父親的就醫問題,家人多次勸說但無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猜想,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是母親放不下她每年種植果蔬花草的那個小院。
母親在這個屬于自己的空間里下了不少功夫。她將小院劃分為兩大功能區。靠近墻及院中間的部分,澆上了水泥,便于晾曬、放置物品,也便于進出行走。很平常的水泥路面,既解決了雨天出行的不便,也顯得干凈整潔。東西靠墻的地方,母親種了一壟紅蔥,幾行高鈣菜,還有一畦韭菜。這成了小院中別樣的風景。春天,三種植物偷偷冒出覆蓋的泥土,競相爭綠,長勢顯眼,直到晚秋初冬時才相繼枯萎,使人到初冬時都不會覺得荒涼和沉寂,時時都給人以生機。
春天,母親把各種蔬菜和花的種子撒進泥土里。而后,母親嫻熟地收拾著菜園,定時澆灌,等著種子萌發。一夜春風過境,各種花次第開放,院落中紛紛攘攘百花爭艷,就好似落了一場花雨。白的像雪,紅的像火。番瓜的花很小,顏色白里透黃,給人一種很素凈的感覺。我每次從城里回到家中,總會有不少時間在院里徜徉,心曠神怡。菜園里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了,青椒、茄子、豆角、西紅柿、黃瓜幾乎同時登場,菜花在早晨的陽光下開放,姹紫嫣紅,掛著露珠,晶瑩閃亮。淡淡的芳香熏醉了蜜蜂,它們躲在花蕊里睡大覺呢。蝴蝶也成了菜園里的常客。院子里的玉米,最能沉得住氣了,不急不躁,不爭春夏,默默地拔高。
夏末秋初之際,各種植物開始綻放生命的魅力,爭相爬高。園中茂密不通透,滿眼都是果實。豆角葉蔓沿著架桿盤旋、延展,一直觸及窗臺。南瓜掛在架上,像一盞盞小燈籠,很亮堂,很顯眼。小院披上了一件綠色的外套,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鄰居對母親的菜園贊嘆不已,母親也樂在其中。母親的小院雖然不大,但功勞不小,地里種出的菜蔬,不僅足夠父母自己食用,幾個舅舅和我們弟兄幾個也都跟著沾了光。母親經常把蔬菜捎到城里來,這是讓人放心的無公害綠色食品。
蕭瑟的秋風四起,綠色的瓜蔓漸漸沒了生氣,暗淡和枯黃開始瘋狂地在植株中蔓延開來。收獲完最后一茬秋白菜,趁著周末的閑暇,我們幫著母親清理了菜園里的所有枯枝敗葉,院落里又恢復了冬日的姿態。初冬的陽光冰涼而又純凈,直直地通過窗戶透進屋內,不再有菜葉的斑駁身影。我便開始懷念那片片綠色。母親安慰說,種子已經準備好了,來年的院子里還是一片綠意。
在這春華秋實的變換中,我們也跟隨母親體味了辛勤耕耘之后收獲的樂趣,而當母親將不同季節的瓜果烹制成可口的美味佳肴時,我們亦安然享受著大自然帶來的最質樸的饋贈。這些味道,似乎已經超越了果實本身的含義,成了對生活獨有的追求。小小的果實包含了太多的滋味,只因從養育它的泥土開始便注入了母親的情感,還有餐桌上父母帶給這個家最真摯的溫暖。
農家小院,是平常的小院,但也是許多人向往的地方。這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感覺是每個對泥土、對種子心存一份期待的人共同的情感。久居城里,享受精彩生活的人們,多么渴望有一處屬于自己的小院,修身養性,頤養天年。
母親的小院,是自給自足農耕生活的縮影,是農民毅力和恒心的體現;是一種淡泊心態,一種不為外力所動的定力。
母親的小院,作為棲身之所,是母親勤勞的象征,是一種樸素簡單生活的象征。它看似簡單,卻使人享受著一種世外桃源般的怡然之樂。
(選自2022年第3期《西部散文選刊》,本刊有刪改)
—— 鑒賞空間 ——
本文主要通過描寫母親種植果蔬花草的小院,再現小院里的勃勃生機,刻畫了一位勤勞、樸素的母親形象。同學們可以將本文與《回憶我的母親》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者的異同。例如,《回憶我的母親》重點記敘母親勤儉持家、操持家務的生活片段;本文則主要描寫母親的小院。前者以敘事為主,后者以描寫為主。兩篇文章切入點雖不同,但都著重刻畫了勤勞、質樸的母親形象。
—— 讀有所思 ——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請你結合兩篇文章說說看,文中的母親各自給兒女帶來了怎樣的“光榮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