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李冬君
“老佛爺”由來
“老佛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慈禧要讓人稱她為“老佛爺”?查了一下,“佛爺”在滿語里,初稱“滿柱”,乃滿族頭領名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漢譯為“佛爺”,原本是皇上的特稱,由皇上專用。慈禧主政,皇上年幼,她不敢稱皇上,就讓人叫她“老佛爺”,搶了皇帝的“佛爺”名頭。
然其由來,晚清官方還沒有一種正式的說法,所以民間有很多種說法。小橫香室主人撰《清朝野史大觀》說:慈禧政暇,自扮觀音,以李蓮英為善財,李姊為龍女,照一極大相片,掛在寢殿,宮人均呼以“老佛爺”。而蔡東藩在《慈禧太后演義》中,則說是慈禧壽慶時,“自加徽號”。
稱慈禧為“老佛爺”,無明文規定,因此,有很多種說法,都說是李蓮英帶頭喊出來的。有兩種說法流傳較廣,一是“求雨”說,一是“雙佛出世”說,都說李蓮英是始作俑者。
慈禧有信仰,信佛,念經供佛,從未斷過。某年,京畿天旱,華北少雨,五谷受害。依慣例,凡遇旱情,朝廷便要求雨,一直求到雨來為止。慈禧求佛,只三天,雨就來了。李蓮英遂驚呼慈禧很靈,有求即應,一如佛爺本身。從此,“老佛爺”就上了口,他每次奏話,都這么稱呼。
一個太監,敢這么喊,要冒多大的風險?也許他在私下場合,試了多少遍,大概慈禧很受用,他才敢這么公然地一喊,因為大清朝的制度安排里,沒有稱太后為“老佛爺”這一條,但也未禁止,所以,還能爭取。大凡制度里沒安排的,多以民意來爭取。李蓮英帶頭喊,你喊我喊,就這樣喊下來,終于把慈禧喊成“老佛爺”了。
關于這個說法,還有另一套。據說,李蓮英令人按慈禧模樣塑了一尊佛像,安坐在萬壽寺大雄寶殿后面,然后,稟告慈禧,說萬壽寺有雙佛呈祥,請太后駕臨。慈禧來,一瞧,那觀音像,豈非就是自己模樣?忽聞李蓮英一喊:老佛爺到!聞者當即跪呼:恭迎老佛爺!慈禧見狀,問道:是哪一位老佛爺呀?異口同聲:就是您老佛爺呀!是救苦救難的菩薩??!
同治時代,招搖過市的安德海,都被砍了腦袋,如今,李蓮英又來玩神漢把戲,居然玩得圓融,看來時代真是變了。
堂子的秘密
子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借人”,這是從王權上來說的。從慈禧那一面來說,她要訓政,也要有“器”與“名”可依據。
慈禧的“器”可不是朝廷,而是大清朝之本體,滿人的廟堂;慈禧的“名”,更不是皇帝,而是皇帝之別名,人稱的“老佛爺”。
清末宮女談往事,都說慈禧最信仰薩滿神。我們來看“老佛爺”這稱呼,它就是個薩滿化了的佛祖。清朝祭祀,國祭以壇廟,而有天壇、地壇之用,家祭以薩滿,而設“堂子”。
堂子,滿語作“tangse”,是滿人祭天祀神處。清初,庶民也可以設堂子祭神,皇太極開始禁止,統歸皇族。據《大清會典事例·堂子規制》載,堂子起于清初,供奉入關前戰死的四位祖先遺物。凡有重大軍政舉措,即于廟內求神問祖,再決策,時稱“謁廟”。乾隆時,將“謁廟”改成“謁堂子”。
據說,謁堂子,漢籍官員不往,故無知者。詢問滿官,也難言其詳細,但會典諸書有記載。堂子建制不同于漢家廟堂,其拜天圜殿為北向,與漢制南向正相反。院內,設有73個石座,祭前插上稱為神桿的松木桿,祭祀時,皇帝、皇子以及貝勒、貝子等,各就各人桿下行禮,乃家祀也。
王朝之制,本來家國一體,雖說是“家天下”,但那“家”,是“天下為家”的“家”。可清朝有所不同,它在國家體制外,保留了一個極為私秘的家族信仰的內核。
薩滿,是滿人治國平天下的秘密武器,最核心的軍國大事,例如,出征和廢立,往往不是在朝廷上議定的,而是在“堂子”里決定的,得由自家人請示自家神,讓神來指引。
總之,這就是廟堂了。
廟堂才是政體,決定政權本質,而朝廷,只不過是政權的表現形式,要體現廟堂意志。這就是為什么慈禧要從皇帝身上拿走“老佛爺”名頭,有了這名頭,她才是廟堂代表。
皇帝來向“老佛爺”請示,就如同“謁堂子”,便是來請神權訓政的。
坐堂子訓政
慈禧訓政,皇權兩分:當朝執政,是皇帝本分;居廟堂訓政,則是她份內的事情。
慈禧退居二線,坐堂子訓政,訓的家法大于王法,治家嚴于治國。她用家法治皇上,有她這么一治,終于治出個帝黨、后黨。帝黨執政,很牛??涤袨橐娏撕簏h頭目榮祿,開口就說殺一兩人,法就變了。可后黨訓政,更牛!老是質問皇上“權大還是法大”?那法,便是祖宗之法。
清有清憲法,祖宗之法就是憲法。康有為變法,變的就是祖宗之法。
光緒皇帝雖然漢化、西化的程度都很高,但他卻不懂得薩滿那一套。他不知道他的權力來源的合法性要以薩滿教為根底,更不曉得大清朝的制度安排其實是“陽儒陰薩”的。
慈禧是薩滿化的?!袄戏馉敗钡摹胺稹睆姆鸾虂?,可一“爺”,就被薩滿化了。在薩滿教里,來看觀音菩薩,便宛如薩滿太太,再來看慈禧本人,也有薩滿太太的習氣打底子。
薩滿太太只為本家族服務?;噬嫌惺?,除了在朝廷上跟大臣商議,還要在深宮里向神請示,尤其是皇上的心事,有的不便在朝廷上公開,卻可以通過薩滿太太向神敞開,求得神佑神啟。因此,薩滿太太雖然不在王權體制內,卻是滿人家天下里最核心的一環。其權力最有私密性質,滿人再怎么漢化,唯此不化。
慈禧退簾以后,與大臣議事少了,經由薩滿太太與神溝通多了。退簾不是退休,她還要升華,在王權的位置上,她已被圣化為“圣母皇太后”,再升華一下,那便是神化了。她在密室里,安置了一尊觀世音像,那像就是以她自己的尊容為原型的。她還讓李蓮英扮作韋馱做她的護法。她退居二線,可沒有休閑,雖然修了頤和園,但她并未頤養天年,而是以園子為大本營,抓軍權,抓神權。
抓神權,她用李蓮英;抓軍權,還用李蓮英。金易夫婦在《宮女談往錄》里記錄了一個叫“榮兒”的宮女所談的往事,其中就談到光緒十四年,慈禧欽命醇親王奕譞視察北洋海軍讓李蓮英陪同一事。在清朝,這還是第一次。本來,太監不許過問政治,李蓮英了解這一點。行前,他將二品頂戴換成四品。為什么要換呢?因為祖制規定,太監最高不得過四品。在軍艦上,他不住豪華艙舍,住在王爺的套間里,不和任何官員接觸,白天在王爺面前站班伺候,拿著王爺的長桿煙袋,提著大煙袋荷包,往側面一站,低眉斂目,自認為是太后欽派來伺候王爺的。晚上,預備好熱水,伺候王爺洗腳。說:我平日沒機會伺候王爺,現在請賞臉讓我盡點孝心,感動得王爺連連地拱手。一趟差事回來,李蓮英給老太后露了臉,爭了氣,王爺、李鴻章爭著向太后稱贊,贊得老太后喜滋滋的,連說:“沒白心疼他?!?/p>
就這樣,慈禧把手伸到北洋水師里,想試一試應手,沒想到李鴻章對太監視軍并無反感,對李蓮英的表現更是贊不絕口,慈禧本著軍權與神權兩手抓的原則,讓李蓮英來做老佛爺的佛手了。
(摘自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國近代的財與兵》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