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峰
目前,文化軟實力愈發凸顯,并成為各國競爭的關鍵。隨著網絡的逐步普及與全球化進程的發展,西方文化對本土青少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眾所周知,初中生的辨識能力正處于發展階段,極有可能遭受不良思想的干擾。為此,應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經由本民族文化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吸收其中精華,深化思想道德建設。而歷史這門人文性學科,包含豐富的文化內容,在優秀文化宣揚方面得天獨厚。中華文化和歷史課堂的整合在價值觀樹立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本文將據此展開探討。
一、中華優秀文化概述
(一)內涵
中華優秀文化經由歷史沉淀形成了一種文化形態,包含禮儀體制、價值觀、道德修養和思想觀念等諸多內容。簡而言之,我國地大物博,不同民族分別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思維方式。然而,經由歷史積淀,多個民族之間相互包容,形成統一的價值體系。國家也指出了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性,其傳承關乎著核心價值觀的推進。但具體何謂中華優秀文化,具體傳承哪些文化?眾所周知,文化具有復雜性與多面性,既有優點,也有缺點。近些年,我國優秀文化在人民的心理發揮著深遠的影響,此種民族情結關聯著民族的各個方面。即便今天,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內容在支配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二)傳承與表現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發展史,從古至今,已經擁有幾千年的發展史。在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精彩絢爛,百家爭鳴,國家也在工作座談會上明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哲學和社會學價值,其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華傳統文化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不限于文字和書法等基本形式。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我們應將其引入生活中,學習有價值的內容。具體而言,傳統節日、古文詩詞、民俗活動、歷法國畫等均是文化的基本組成內容。
(三)滲透的意義
1.增強學生素質的基本需求
文化傳承如同民族瑰寶,近幾年,新課改的逐步推進,也大大優化了歷史教學,從以往單一歷史事件的講解變成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融合,此轉變可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中華文化。社會的前進發展,讓初中生能通過網絡查閱和獲得不同的信息,既能學習正能量,也會遭受負能量的干擾,而這和文化教育滲透緊密相連。為此,歷史教學應全面融合優秀文化,以此培養高質量人才,深化傳統文化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
2.文化傳承的重要條件
初中在歷史知識中的積累以課堂教學為主,其中歷史教材還包含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并蘊藏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指明了方向,推動了國家的發展。如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吸引了許多人,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中學生作為時代繼承人,應肩負文化傳承的重擔。為此,歷史教學應和優秀文化有效整合。
3.形成科學社會觀的關鍵
忠孝禮儀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只有逐代傳承優秀文化,宣揚民族團結,主張人心凝聚,方能讓民族得到長遠的發展,并引導學生形成愛國情懷,關心國家大事。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核心價值觀,在傳承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促進作用,還為學生的日常活動提供了標準,指引學生誠實守信、明辨是非,將其培養成積極進步的公民,推動時代發展。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華優秀文化滲透現狀
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在推進社會核心價值觀方面至關重要,它是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在青少年的個人成長中,應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借此深化在傳統文化方面的認知,明確中華優秀文化的內涵,學會利用上述理念和規范來分辨是非,發揮出應有的引導性作用。對于文化和教育,他們之間具有較大的重合性,同時,某些文化學者還指出應試教育體系下開展系統的、全面性的文化傳承,還容易引發封閉性的問題。他們指出,傳承方式較為封閉,缺少和社會之間的互動。然而,我們應明確,身處互聯網時代,只要一根網線便能實現和外界的聯系,知識的傳播沖破了文字與圖片的束縛,但當代學生極具好奇心與想象力。為此,廣大教師應融入學生的生活,將優秀文化有效宣揚下去,通過學生的語言及形式,逐步開展。現在優秀文化滲透主要存在下述問題:其一,教師的思想較為保守,實際教學過程缺少在文化滲透方面的關注度,缺少思想認識,便無法高效解決問題。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需經由歷史認知來達成,旨在通過教學活動將學生培養成有愛國情懷和責任感的人,使其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其二,歷史教育立場不端正。旨在通過歷史內容的學習形成相關認知,以史為鑒。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應主動探究和評析,明確歷史發展脈絡,只有這樣,方可形成思辨能力和主人翁意識。但大多數教師都將歷史教育的重點放在了過去,而非現實。其三,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內容枯燥,方法不合理,繼而削弱了學生的興趣,拉大了學生和優秀文化之間的距離。另外,也應避免歷史課程和教學成人化的問題。廣大教師應認識到歷史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平時多思考如何利用歷史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觀,增強學生的何種能力,培養學生的何種思維。
三、歷史課堂滲透中華優秀文化的具體策略
(一)找準切入點,優化教學模式
以往的歷史教學活動所用模式較為固化,主要是讓學生先閱讀內容,然后教師加以介紹,整節教學便完成了。然而,此種教學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最終的效果也不理想。在歷史課堂滲透中華優秀文化,要求廣大教師找準切入點,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切實提升教學成效。 例如,在教學傳統文化時,教師可依托《十二生肖》這部影視作品進行切入,首先,與學生共同探究作品的劇情,在片頭人們對十二生肖銅首持有何種態度,隨著劇情的發展,這種態度是否出現變化,如果發生變化,原因又是什么。然后,進行內容學習,讓學生掌握真實的歷史。這樣,經由影視作品引出本節內容,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而且能深化內容了解,經由主人公心理狀態的研究,提升學生愛國情懷,基于傳統文化達成學習目標。另外,也應調整原有單一教學模式,完善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和課堂教學的完美融合。具體可在教學活動中引入猜燈謎的活動,這是春秋戰國的主要娛樂形式,燈謎包含不同內容,充滿趣味性,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并能將歷史課程和傳統文化有機融合。
(二)全面挖掘,找到精華
歷史教師應深化在教材方面的探究,經由具體的講解讓學生學會歷史知識,再組織小組進行探究,學會歷史知識的同時吸收相關養分,提升道德品質。以“文字演變”內容為例,教師可讓學生探究“馬”字的具體演變路徑,從甲骨文至大篆體,經由思考發現經由線條代替圓形團塊,減少了象形難度,彰顯了人類的智慧。依托歷史課堂融入中華優秀文化,宣傳品德修養和愛國主義,推動學生的成長,大大提升了思想認知和文化認知。例如,可為學生講述端午節、春節等來源,并調查學生對洋節的熱衷度。如果條件允許,還可組織學生開展相關活動,進一步掌握人情動態,豐富學生的閱歷,增進學生的見識。
(三)依托優秀文化,開展實踐
教學資源即課程資源,指代具有教育意義并能夠應用到學校課程中。所有可促進學生成長,并能采納與應用的素材,均可列入教學資源。學校與廣大教師應巧妙挖掘網上的資源,通過線上歷史資料和數據庫等,自制教學軟件,采用云端教學,讓學生深入認識歷史,實現資源共享。圍繞中華優秀文化宣揚開展的實踐活動,能夠全面填補歷史教學的空白。毋庸置疑,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精心挑選主題,保證內容貼近生活。無論教師還是學校,均可組織以中華優秀文化為主題的書法大賽活動,全面探索文化精髓,激發學生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智慧。放眼全球,漢字是當前使用時間最久遠的,還是上古傳下來的。漢字的發展既推動了文化的進步,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高效地開展書法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明確漢字書寫重點,掌握漢字的內涵,而且能讓學生切身體會漢字的美,最終將優秀文化傳承和學生素養提升整合到一起。
(四)采用不同的形式,建設特色系列課程
新課標提倡自主探究式學習,鼓勵教師教學與評價的優化,從而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在歷史課堂滲透中華優秀文化,可經由不同的活動形式來達成,讓學生主動參與,使其各種能力均有所提升,深化情感體驗。
(五)賞析文化作品,與時俱進
歷史教材中收錄的繪畫、雕塑和瓷器等均是優秀的文化,上述器物具有豐富內涵,其品鑒價值較高。教師可帶領學生共同賞析,具體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以宋朝商業發展內容為例,可引入《清明上河圖》,帶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賞析,了解作者的意圖,掌握文化內涵。另外,因文化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性,某些傳統文化在時代發展的大流漸漸淹沒,學生無法理解和吸收,傳承面臨阻礙。基于此種情況,教師應把相關理論和實際相互整合,逐步優化教學內容,保證與時俱進。以“百家爭鳴”內容為例,教師可依托核心價值觀加以闡釋,可帶領學生搜尋和儒家、法家等相關的內容,把傳統和現代進行整合,實現傳統文化的全面發展。
(六)重視品評分析,增強教師素養
無論是文化還是圖案,均是文化的關鍵載體,經由上述載體,人們可對古人生活和社會場景形成深入的認知,古人留下的文字作品等均展現出人性的思想,也有很大一部分古人經由藝術作品表現內心觀點。初中歷史教材也收錄了藝術作品和書法等,上述均彰顯出民族的繁榮。教師應仔細剖析上述作品,結合傳統文化,優化歷史課堂,并深化文化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多樣深遠,無法完全表現在教材中,為此,教師應合理拓展,把課外資料適當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切身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時,廣大教師為進一步達成文化和教育之間的融合,應及時挖掘文化精華,養成優良的品格,只有這樣,才能將教學活動真正落實下去。而教師自身應具有強烈的責任心、豐富的知識和高尚的品格。
四、結語
綜合來說,歷史學科在培養青少年與發揚中華優秀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師應明確中華優秀文化的基本內涵,全面優化傳統文化教育,適當調整教學理念,重視家國情懷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養,把歷史課堂和中華文化緊密整合,讓青少年全面發展優秀文化。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