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江蘇全省上下正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培育地方優勢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激發農民持續增收的強勁動能。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調研時指出,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著這個路子走下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要更加重視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
8年來,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江蘇全省上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培育地方優勢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激發農民持續增收的強勁動能。現代高效農業、生態綠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新模式進入發展“快車道”,富民產業鏈得到了延長,更多農戶從良好的生態中得益受惠。
農業園提檔升級
聶珊珊是個時尚靚麗的新農人,也是名“農二代”。
“我把自己培養成了抖音主播,為自家果園的產品代言。”聶珊珊每天在忙碌中度過。她口中的“自家果園”位于鎮江世業鎮先鋒村,果園名為“四季春農業園”。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期間,曾走進她家的草莓大棚,實地察看草莓生長情況。聶珊珊至今還記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這幾年,聶珊珊和家人牢記總書記囑托,更加用心經營農場。
2019年,四季春農業園引進草莓新品種“越心”。隨后,“紅顏”草莓榮獲中國草莓擂臺賽金獎,企業還注冊申報商標,走上了品牌化之路。農業園擴大了草莓種植規模,由原來的6畝擴大到12畝,同時將這12畝高架式草莓全部增加了循環加熱系統。葡萄面積由原來的60畝擴大到110畝,所有葡萄棚也全部進行了提檔升級,做成了符合旅游參觀的高架連棟大棚,讓游客能走到葡萄樹下體驗采摘的快樂,感受豐收的喜悅;主栽葡萄品種也更新為“陽光玫瑰”等。
“我們的高架式草莓種植模式現在已經推廣到了20多個省市。”這些年來的收獲讓聶珊珊提起來頗為自豪,“我們園區常年帶動20多戶農戶就業,每年支付的勞務工資不斷增長,今年更是達到了80萬元。”四季春農業園之所以推出高架式草莓種植模式,是因地制宜的產物。因為20多戶就業農民當中,有些是殘疾人,有些是年紀比較大的,他們勞作起來有時候不方便彎腰低頭,高架式種植模式便能解決這個難題。
擴大了規模,引入了更加科學的種植模式,四季春農業園的口碑越來越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顧客。除了來自本市的客戶,還有南京、常州、上海、河南等地的客戶專程開車來買果園里的產品。遇到節假日,僅草莓的日銷售額就可達兩三千元。“我們園區里的葡萄品種也在不斷豐富,有夏黑、陽光玫瑰、妮娜皇后等,其中妮娜皇后因品質獨特,一串就要賣到兩百元左右。”聶珊珊介紹。
近幾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四季春農業園在積極拓展線上銷售新渠道。聶珊珊主要負責這方面的業務。她以主播的身份搭建了線上銷售的平臺,通過直播帶貨讓四季春農業園的水果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如今,在世業鎮黨委、政府統一安排下,四季春農業園道路由原來3.5米寬的水泥路拓寬成了6米的瀝青道路,同時還重新開辟了一條6米寬的瀝青道路。這樣一來,四季春農業園與旁邊的開心樂之島園區連接成一片,與還清洲遙相呼應,形成互補效果。
可以預見,四季春農業園升級為綜合生態園的風貌后,將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大米有了“新內涵”
去年,農業農村部公示了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江蘇睢寧縣、東臺市、宜興市、宿城區榜上有名。四地將分別圍繞糧食生產、優勢特色產業、都市農業等方面開展示范區創建工作,進一步提升全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在無錫宜興,當地首個功能性稻米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項目如火如荼。相較于普通稻米的生產加工項目,新項目瞄準“三高”、腎功能障礙等特殊人群對于低升糖指數稻米的食用需求,通過與科研院所緊密合作,探索育種、種植、加工、健康飲食文化推廣等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今年上半年,由江南米道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江南米道)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作所常規水稻育種團隊合作研發的“白色閃電大米”獲得澳大利亞GI基金會、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低GI食物”認證,GI值為51。國內從此又增加了一款低GI大米產品,這類大米適合糖尿病人食用。據悉,后續根據市場調研各方面需求,該公司還將針對嬰幼兒、老年人開發一部分代餐米粉,或者米制品功能性飲料。
成立于2019年的江南米道是一家從事功能性營養健康稻米育種、加工、銷售的企業。2020年,江南米道在長三角科技成果聯合競價(拍賣)會上,成功拍得江蘇省農科院篩選培育的一款血糖生成指數低于55的功能性健康稻米品種“建康1號”。該品種血糖生成指數低于55,屬于低GI食品,解決了糖尿病人不能食用精白米的痛點,適合于糖耐受不良人群。
江南米道董事長余昀介紹:“之所以對這款品種志在必得,是因為看到了這款品種背后的社會需求,我們希望利用自己的商業運營賦能這款產品,經過優化栽培管理技術、升級稻米加工技術、開拓營銷溯源鏈條,創造一套適用于該產品的全產業鏈模式,拓寬其市場。”
當然,生產這種血糖生成指數低的稻米,投入比較大。目前,總投資約1.2億元、占地42畝的現代化功能性營養大米生產線項目正在楊巷鎮加快推進建設中。項目建有烘干車間、低溫原糧倉庫、低溫成品倉庫,引進日本佐竹公司成套大米加工生產線,提高了綠色健康稻米的優質品質保障,加工技術和水平達到國際一流標準。
可見,江南米道不僅賣大米,更是在推廣健康生活方案。企業以種植基地為基礎,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融入現代農旅元素,致力發展功能性大米種植加工體驗游學、研學游、度假游,打響企業品牌和農旅品牌,積極構建功能性稻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促進強村富民。
科技為“底色”
深能南京公司的“植物工廠”種植蔬菜實施全封閉管理,所有進出的工作人員要“全副武裝”穿專業的工作服,這樣就能阻隔外界環境對蔬菜生長的影響,確保蔬菜在少菌的環境下生長,就算不打農藥,蔬菜也不會有什么病害,全程綠色生產,而且產量也能翻番。
這家“植物工廠”在南京首家采用人工環境控制可全年進行栽培的智能系統。和普通大棚蔬菜種植不同,這里從播種催芽,到煉苗移栽,全程都是封閉管理,無土栽培,不僅可以根據蔬菜生長周期精準調節水分、光照、溫度等參數,專門配制的營養液也更易于蔬菜吸收,能確保蔬菜在最佳環境下加速生長。
事實上,從沃野千里的科技大田,到恒溫恒濕的智慧大棚,為讓更多農業生產主體享受科技創新成果,瞄準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江蘇在全國首創農業重大科技需求發布機制,著力破解科研、產業“兩張皮”問題。
在南通海安,當地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今年正式投入運行,每家服務中心可以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特征、產業發展需要,提供更精準、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充分釋放農業技術服務管理效能。南通海安市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周福余說:“把這一部分人員劃列出來,專門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服務廣大種植大戶,特別是稻麥糧食生產、油料生產大戶,更好地實現優質高產。”
通過開展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江蘇每年培育5萬個科技示范主體,集成推廣了一大批綠色優質高效技術。統計顯示,2021年底,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9%,高出全國水平約10個百分點。科技助力下,這十年,江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從3400億元增加到5074億元。
隨著2022年江蘇省委“一號文件”出臺,以科技為依托,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因地制宜發展蔬菜、園藝等特色產業在江蘇遍地開花,特色農產品新產品、新品牌、新品種等大量涌現,高效農業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