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羅家倫提倡文學革命,主張用白話文表達情感,打破傳統束縛,解放學術思想,堅決反對違反人性的文學。吳宓則堅守傳統文學,猛烈攻擊新文學運動。在針鋒相對的論爭下,吳宓開始和羅家倫打筆墨官司,導致兩人變成“對手”。
當時,南京國民政府對清華學校進行更名,改為“國立清華大學”。年僅31歲的羅家倫得到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蔡元培的重用,成為清華大學的首任校長。在學校更名之前,吳宓是清華學校外文系的教授,聽說“對手”羅家倫要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他擔心自己可能要被掃地出門,左思右想,他趕快請求趙元任幫忙去打聽消息,倘若羅家倫不要自己,就趁早另尋出路。
趙元任來到羅家倫家里,得知他的來意后,羅家倫若無其事地說:“吳宓的顧慮完全是多余的,我們當年爭論的是文言和白話,現在他教的是英國文學,兩者之間風馬牛不相及。如果他能夠教中國古典文學,我也可以請他來教,我絕對不是褊狹的人。”羅家倫聘請教授的原則是,不以自己的好惡做決定,無論哪個教授講情面都是無用的,關鍵在于擁有真才實學。吳宓從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畢業,獲得碩士學位,學貫中西,融通古今,羅家倫不僅請他繼續擔任清華大學教授,還提高了他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