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剛強





湖南省平江縣地處吳頭楚尾,東北有幕阜山,東南有連云山,一條汨羅江貫穿全境。從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平江先后發生了秋收暴動、三月撲城、平江起義和平江慘案等重大歷史事件,有20多萬人為革命犧牲了生命,被追認革命烈士的有2.1萬人,占湖南全省烈士的五分之一。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平江籍被授予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將軍有52人,在全國“將軍縣”中名列第四。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毛澤東擔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時,先后介紹喻寄渾、李六如、毛簡青、陳茀章、余賁民共5位平江人加入中國共產黨,點燃了平江的革命火種。
1923年冬,平江黨小組在縣城培元學校建立黨支部,陳茀章任支部書記,這是湖南省第一個縣級黨支部,全縣中共黨員迅速發展到40余人。1925年4月,中共平江地方委員會正式成立。在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的直接領導下,同年6月,李六如在老家獻鐘地區團支部的基礎上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平江縣委領導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加入農民協會的會員多達30萬人,革命之火漸漸燃燒。
1927年5月,國民黨軍官許克祥在湖南長沙發動反革命政變——“馬日事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中共平江縣委將團防局、農民自衛隊、工人糾察隊1200多人合編為平江工農義勇隊,余賁民任大隊長。同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他以中央特派員身份趕回湖南,親自部署湘贛邊區武裝暴動。
按照毛澤東“在秋收起義中要鮮明打出共產黨旗幟”的指示,起義部隊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余灑度、副師長余賁民。平江工農義勇隊分別補充進第一、第三團,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骨干力量。9月9日起,毛澤東親自指揮,在修水、銅鼓、平江、瀏陽一帶舉行秋收起義。當時全國政治形勢處于革命低潮,在國民黨反動派殘酷鎮壓下,起義并沒有那么順利,后長沙城原定舉行的工人起義也中途受挫,毛澤東從實際情況出發,毅然改變了原定的進攻并奪取省城長沙的計劃,率領起義部隊登上井岡山,創建第一個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的部隊,共產生了21位開國將軍,其中平江工農義勇軍中就有上將鐘期光,中將張令彬、賴毅,少將余光文等4位。
1963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電影《怒潮》,以秋收起義為原素材,由吳自立將軍與未央、鄭洪編導。電影中的《送別》《一支人馬強又壯》等插曲,從此成為傳頌經典。雄踞平江縣南境的連云山,是當年的拍攝地,這里山高林密,奇峰異嶺,灘峽相間,著名的“連云翠壁”曾是平江八景之一,如今這里已成為連云山森林公園。
秋收起義后,地主豪紳瘋狂反撲,平江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中共湖南省委派省委委員毛簡青回平江兼任縣委書記,與李六如、夏明翰等人再次組織工農暴動。1928年3月,羅納川任總指揮,縣委和暴動委員會組織20多萬農軍舉行了著名的“三月撲城”。由于敵強我弱,我軍最終未能完全占領平江縣城。但“三月撲城”為我黨積累了武裝暴動的經驗,支援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為平江起義和紅五軍的建立奠定了扎實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有力打擊了反動派的囂張氣焰。如今,在汨羅江上平江大橋處,還能看到“三月撲城”的浮橋遺址。當年,全縣20萬農民隊伍從各鄉出發,化裝成舞龍舞獅、挑柴賣菜、迎親送嫁、接送菩薩等各色隊伍,從四面八方奔赴縣城。東路的隊伍正是通過汨羅江浮橋之后,從彩龍、獅子和柴捆中拿出長槍大刀,繳獲了敵哨兵的槍械。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在天岳書院發起平江起義,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平江起義有力地支持了井岡山的斗爭,促進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1928年12月,彭德懷率起義后創建的紅五軍擺脫圍追堵截,奔向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勝利會師。兩支部隊合二為一,成為“星星之火”中最亮的一處。
如今,走入青瓦白墻的天岳書院,戎裝策馬的彭德懷塑像再現了將軍的威武之風。這所由晚清湘軍將領捐資修建的學堂,是平江起義舊址,1982年辟為平江起義紀念館,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內資料翔實,內容豐富,陳列了平江起義和光榮的平江起義團史料,以及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同志的光輝業績和生平。相關的展品包括珍貴實物136件,圖片162張,展示了當年平江起義部隊使用過的機關槍、子彈,以及平江工農武裝使用過的土槍、土炮等,真實地反映了彭德懷元帥及其領導的平江起義對創建人民軍隊、開辟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保衛中央蘇區、建立人民共和國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館內的史料陳列室,展示的是“平江起義團”——第334團。這個團從平江起義的硝煙戰火中走來,經過歷次反“圍剿”、長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血與火的洗禮,歷經4000多次戰斗,戰功赫赫,涌現出1000多名戰斗英雄。在1955年授予的1050位開國將軍中,屬于紅三軍團出身和在紅三軍團任過職的就有170余位,包括彭德懷元帥;大將黃克誠;上將王平、蘇振華、李天佑、鐘期光、傅秋濤等。
2001年6月,平江起義紀念館成為為全國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平江起義舊址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除了平江起義紀念館,平江縣還有眾多的紅色景點供后人研學:中共平江縣委舊址、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平江縣周令釗美術館、平江天岳關抗日戰場舊址、黃棠抗日伏擊戰遺址等等。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平江除地方赤衛隊和各級黨政干部外,參加正規紅軍的達8萬人。東鄉的長壽街、嘉義鎮、龍門廠3個鄉鎮就有上千人加入紅軍隊伍。如今,這里成為著名的將軍之鄉,享有“五里十將軍”“三洞九將軍”“一井三將軍”的美譽。
從長壽街到邵陽村只有5里路,就誕生了張震(1998年晉升上將、中央軍委副主席)、方強、方正平、吳信泉等11位開國將軍;嘉義鎮辜家洞、灶門洞、徐家洞3條大山溝,方圓不過幾十里,走出了中將劉志堅、少將吳自立等9位開國將軍;龍門鎮的張令彬、張平凱、裴周玉3位將軍,出自同村,青少年時代同飲一井水。如今,楓樹村的這口井被保留下來,被百姓們親切地稱為“將軍井”。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平江縣以“革命早、時間長、堅持久、犧牲多、貢獻大”聞名于世。走進長壽鎮西南街天主堂,人們能夠尋到湘鄂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舊址系西班牙傳教士20世紀20年代初修建,二層磚木結構,由天堂、禮拜堂、神甫樓組成,是平江縣僅存的歐式建筑。
1931年9月,在這里正式成立了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也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六大蘇區之一。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蘇區主力紅軍長征后,涂正坤、傅秋濤率領留在湘鄂贛邊區的中共省委、省蘇維埃、省軍區機關,和平江縣委與紅軍游擊隊一道,撤至黃金洞、連云山一帶,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游擊戰爭。





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譜寫出一首首血淚之歌。嘉義鎮的新四軍平江通訊處舊址,原為憶昌藥號,歷經歲月滄桑,為來到此處的人們講述著一段催人淚下的往事:1939年6月12日,國民黨第二十七集團軍派特務營包圍嘉義鎮,將新四軍上校參議涂正坤誘殺在老街上。隨后沖進新四軍平江通訊處駐地,槍殺了吳淵,活埋了羅梓銘、曾金聲、吳賀泉、趙綠吟,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平江慘案”。事件發生后,1939年8月1日,延安各界人士一萬多人,在南門外公共體育場舉行“追悼平江慘案被害烈士大會”,毛澤東作了《必須制裁反動派》的著名演說,中共中央和各界人士兩百多人敬獻花圈和挽章。
平江孕育了無數英雄兒女,他們有的血濺沙場,壯烈犧牲;有的浴火而生卻始終不忘振興家鄉。1970年新春,老紅軍喻杰主動從京城離休回鄉,立志恢復故鄉沃土的生態福祉。他拄著拐杖跋山涉水,帶領鄉親植樹造林,興修水電,改變窮鄉僻壤的貧困面貌。1985年初,《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播發了喻老回鄉后帶領群眾艱苦創業的動人事跡,人民群眾稱他為“真正的共產黨人,實在的人民公仆”。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寫信給老戰友,稱喻老為“老干部的楷模”。
1986年1月,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平江縣召開扶貧工作現場辦公會議。從那年起,平江連續四輪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家財政部、湖南省和岳陽市陸續派人駐守幫扶。
2019年3月,上下同心艱苦奮斗30余年,平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步入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將紅色旅游發展得有聲有色。獨屬于這片土地的紅色記憶,從未消散。
(編輯 陳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