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軍 陳真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頒布,標志著義務教育物理教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筆者從研政策、知異同、明策略三個方面,對物理新課標進行解讀,為用好課標提供建議。
一、研政策,把握改革方向,爭做教育“明白人”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它是吻合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教育評價綱領性文件,是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的理論支撐、實踐指南,明確了“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關鍵性問題。高考上接高等教育,下連基礎教育,必將引導教育重大變革,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2017年,教育部頒布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20年又對“五育”要求進行了細化補充,規定了高中階段各個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與此同步進行的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修訂,耗時3年完成,于2022年4月21日正式頒布。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與《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同出一源——《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突出體現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同的是依據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認知規律,在知識深度、廣度方面呈現進階式提升。
二、知異同,抓住課改關鍵,爭做教學“智慧者”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有什么變化?新在哪里?
(一)強調課程核心素養
我國課程育人目標發展歷程,是從“雙基目標”培養到“三維目標”發展,再到“課程核心素養目標”升華。這是整合、提升,也是繼承、發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呈現,也是課程育人價值逐步攀升的集中體現;是課程標準的關鍵性突破,也是實現從教書到育人的歷史性突破。
普通高中階段強調學科核心素養,義務教育階段提出課程核心素養。課程核心素養更關注學生,淡化學科,防止脫離育人而過度關注學科教學。培養課程核心素養的落腳點是學生通過學習知識或技能形成素養,即通過學習會做什么,能解決什么問題。因此,教師要明白,實現真正的育人必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不僅僅是傳授學科知識。
(二)強化學業質量標準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只有內容標準,而2022年版課程標準設置學業質量標準,明確學業質量的內涵。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學習之后的學業成就的綜合表現。學業質量標準是結合課程內容,對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是知識的綜合運用體現,是所有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這是新課程標準的一項突破。
(三)明確課程性質
新課程標準明確,物理課程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與小學科學和高中物理課程相銜接,與化學、生物等課程相關聯。物理課程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具有基礎性、實踐性、發展性等特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四)更新課程理念
教師要更新理念,要認識到: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方法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教學思想要注重物理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與發展性;教學模式要注重科學探究,倡導物理教學方式多樣化;教學評價要發揮育人功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五)完善課程內容結構
從主題框架構成角度看,新課程標準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精選和設計課程內容,一級主題從3個增加到5個,新增“實驗探究”和“跨學科實踐”;從主題內容設計角度看,新課程標準的內容設計旨在落實課程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的要求;從主題內容要求角度看,新課程標準對相應的參考樣例和活動建議,結合課程核心素養的要求進行了刪減和補充,其依據包括:是否源于生活實踐的真實情境,是否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實踐性,是否落實了核心素養的育人導向。
(六)明確實驗探究基礎地位
新課程標準專門增設一級主題“實驗探究”,將學生必做實驗分成測量類和探究類2個二級主題。實驗內容要求增設了源于生活情境、操作性強的實驗樣例,符合學段認知規律,突出實驗教學的基礎地位,以實驗情境為載體,發揮實驗探究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課程核心素養的形成。
(七)增強跨學科實踐綜合應用
新課程標準新增“跨學科實踐”一級主題,要求不少于總課時的10%,與其他一級主題內容密切相關,包含物理學與日常生活、物理學與工程實踐、物理學與社會發展3個二級主題,與日常生活實踐、生產實踐及社會熱點問題密切聯系,旨在發展學生跨學科知識應用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和樂于實踐、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明策略,打造高效課堂,爭做學生“引路人”
在新時代、新高考、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必將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如何利用新課程標準組織新教學?教師要關注以下幾個關鍵點。
一是堅持素養導向。新教學應關注學生核心素養形成,課堂教學落腳點是達到素養目標。教師在設計課程、實施教學時要看到素養、瞄準素養。在素養形成導向下,教師要通過大觀念、大問題、大項目、大任務來組織單元教學,實現單元結構化。同時,教師要把教學大單元與日常教學相關聯,建立目標體系,細化分解課程目標,使目標具體化。
二是強化學科實踐。素養目標不是靠講、聽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強化學科實踐,開展實地研學、學科分組實驗等活動。課程改革不只是改內容、換教材,重要的是要改變教與學的方式,通過學科實踐,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
三是推進綜合學習。義務教育階段要高度關注綜合學習,加強學科內知識整合,推進跨學科學習,建設綜合校本課程。
四是落實因材施教。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展、有所成長。如何落實因材施教、因人導學,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課題。
五是落實進階測評。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通過真實問題的解決情況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當好“質量監測員”,充分體現“教—學—評”的關聯性、一致性、統一性。
(童軍系羅山縣高級中學副校長,中小學高級教師,河南省中小學名師,中原名師培育對象;陳真系羅山縣高級中學教師)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