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經常有人用“崩盤”這個詞來形容房地產、股票的持續下跌。
什么是“崩盤”?從語感上看,就是土崩瓦解了,不僅價格完了,而且整個系統都不可挽回了。但是,在一個成熟市場上,漲漲跌跌是常態,基本盤是不會崩的。可見,“崩盤”其實是一個話語現象,它反映的不是事實,而是某一部分人的心態,是這些人的心態崩了,而不是盤崩了。
這就好比當下很多中小企業老板的心理狀態。
在前段時間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寒氣傳遞之下,很多企業老板開始破防了:如果連華為都有來自未來不確定性的壓力,那尚處于生存線上掙扎的我們,還有沒有機會活下來?又將走向何方?
任何情況下,保持戰略定力都應該是企業家的必備素質。具有戰略定力,才能保證企業在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之中不翻船。
對于未來,我們需要認清兩件事:
第一,恐懼,源于迷思。最容易做的事是循環往復,最難做的事是探索未知。目前中國最前沿的企業,面對的是沒有坐標、沒有參照物、沒有方向的局面。張瑞敏形容現在是“失去坐標的時代”。對未來的無知,不僅是因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因為中國企業開始站在世界前沿。站在前沿,未來就是未知的。即便強大如微軟、谷歌、臉書,也無法預知未來。
大約從2010年開始,中國企業開始意識到自己站在最前沿,在做對世界發展有價值的探索。中國之所以有那么多企業受世界關注,就是因為它們做了最前沿的探索。所以,任正非把這樣一個時代稱為不確定的時代,他的一些未雨綢繆的戰略部署是正常的,我們不必失態。
第二,過冬,不是冬眠。積極過冬與消極過冬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努力在不確定的時代尋找抓手,后者是直接躺平擺爛。
童話《愛麗絲夢游仙境》中紅皇后有一句臺詞:“你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停在原地。”在愛麗絲的那個奇幻夢境中,為了爭取生存的機會,避免被淘汰,動物們必須不停地奔跑,才有一線生機。
這不只是童話中的荒誕情節,真實的商業就是如此。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一個企業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并不意味著能夠活下來,還要看它在行業中的市場地位能否維持生存的基準線。所以,對企業來說,時刻保持過冬的心態,如履薄冰,是很有必要的。
為什么疫情下,有的企業倒下了,有的企業飛躍了?
關鍵就在于,企業對待疫情是什么態度。是把它當成前進路上的阻礙,還是成長中的機會?
創業酵母創始人張麗俊說過:“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你有了疫情心態。”把所有的不努力、不用心、不成功都歸咎于疫情,歸咎于大環境不好,這就是消極過冬,是躺平的姿態了。
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一位投資人說,金融體系要么會崩潰,要么不會。如果它崩潰了,我們買不買都沒什么差別,因為一切都結束了。但如果它沒有崩潰,并且我們沒有購買,那就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好。所以,買吧!
而當你意識到不是事實上崩了,只是一部分人心態崩了的時候,機會也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