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不旬

瑞幸咖啡近期發布的財報,受到不少關注。繼2022年第一季度瑞幸實現史上首次經營性贏利后,關于瑞幸能否延續這一態勢真正起死回生,外界一直在期待答案。
近期,瑞幸披露最新財報,第二季度凈虧損1.15億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凈虧損的1.15億元中主要包括2.77億元的股權訴訟支出,以及應稅收入的所得稅費用1.02億元。剝離股權激勵費用、準備金等因素后,Non-GAAP(非美國會計準則)口徑下,瑞幸第二季度實現凈贏利,凈利潤為2.68億元,同比增長約190%。這也意味著,如果沒有訴訟支出等費用,瑞幸第二季度已實現了贏利,并且幾乎各項數據都在同比增長。按照瑞幸目前的業務發展節奏,贏利或許指日可待。
瑞幸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一公布,“咸魚翻身”“煉獄級逆襲”“暴打星巴克”等詞匯在網絡上接踵而至,甚至出現瑞幸或許會在第三季度反超星巴克、坐穩國內咖啡市場頭把交椅的聲音。從財務造假、退市到扭虧為盈、咸魚翻身,瑞幸從至暗時刻到柳暗花明實屬不易,似乎離重回納斯達克又更近了一步。但是,捧瑞幸也不必過于著急。
基于中國這一市場,瑞幸與星巴克之間的單季度營收差距在收窄,但在星巴克近1000億美元市值面前,瑞幸還遠沒有達到超越的程度。
如今的瑞幸又走回了爆雷前高調營銷、大規模開店的老路,第二季度末,瑞幸門店總數量達到7195家,再創新高。瑞幸憑借這一打法,短時間內迅速出圈,占據市場,但風險也隨之而來,營銷大于產品本身、加盟商的口碑崩塌……對于一家長期虧損、還在重新起步階段的企業而言,證明自己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或許比超過星巴克更有價值。
從瑞幸第二季度財報來看,幾乎各項數據都在同比增長。第二季度,瑞幸總凈收入32.99億元,同比增長72.4%,環比增長37.18%。繼2022年第一季度首次實現經營利潤轉正后,瑞幸的贏利能力持續提升。此外,瑞幸的賺錢能力也在變強,第二季度,其營業利潤為3.426億元,營業利潤率為10.4%,分別同比增長13.5倍和7.667倍,環比分別增長272%和171.5%。交易用戶數也在增長,第二季度,瑞幸平均每月交易用戶已達到2071.2萬人,同比增長68.60%,環比增長29.65%。
最新財報數據一經披露,瑞幸在粉單市場的股價應聲大漲近12.5%,市值也一度突破45億美元,這比2019年上市當天的42.5億美元市值還高。
在瑞幸披露業績的前幾天,星巴克也公布了2022年第三財季報告——總營收81.5億美元,同比增長9%;凈利潤9.1億美元,同比下降20.9%。
在中國市場上,星巴克的業績表現更“慘烈”,第三財季,星巴克中國營收5.4億美元,同比下降40%。
其實,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頹勢早已顯現。從2021年第四財季至2022年第二財季,星巴克中國市場同店銷售額一直在持續下跌,分別同比下降7%、14%、23%。
一個在逆勢增長,一個在暴跌,因此“瑞幸要打敗星巴克了?”等聲音大量涌現。不可否認,在中國市場上,瑞幸與星巴克之間的營收差距在漸漸縮小,甚至在門店數量上瑞幸早已超過星巴克。
但退一步來看,單以一個季度的數據做對比,便說瑞幸超越、吊打星巴克,恐怕還為時尚早。在今年第二季度,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嚴重,而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門店主要開在一線城市,這導致其大量門店因疫情關店,影響了其客流量和銷售額。
星巴克臨時CEO霍華德·舒爾茨也表示,中國市場業績下滑主要歸因于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來自中國的外幣換算。
當然,在第二季度瑞幸同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門店也暫時關閉,但相對而言,瑞幸的城市布局更加分散、下沉,該季度受到的沖擊沒有星巴克嚴重。如果看今年第一季度數據,星巴克在中國市場收入達到8.6億美元(約56億元人民幣),而瑞幸的營收為24.05億元。星巴克的營收是瑞幸的2倍還多。
此外,瑞幸與星巴克的經營模式和主要面向的客群存在顯著差異。
星巴克注重線下門店的體驗,主打第三空間概念,線下空間消費更容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瑞幸則以性價比高吸引用戶,更多用戶以外賣或者自提的方式消費,所以疫情導致的不能堂食對瑞幸的沖擊相對較弱。
瑞幸確實賺錢了,但說它超過星巴克大可不必,與星巴克近1000億美元市值相論,瑞幸仍在追趕。二者雖同屬咖啡賽道,但在國內市場的定位卻大不相同,況且,隨著瑞幸越來越下沉,真正的對手早已不是星巴克。
除了賺錢外,瑞幸財報中還有一個亮眼的數據——門店。財報數據顯示,瑞幸第二季度門店總數量為7195家,到達新的巔峰。瑞幸董事長兼CEO郭謹一也表示,門店持續高速擴張是第二季度業績增長原因之一。
瑞幸的拓店速度到底有多快呢?去年全年瑞幸新開門店共1221家,而在今年上半年,瑞幸新開門店共1171家,已經逼近去年全年。
瑞幸成立初期便一直以大規模開店的打法搶占咖啡市場,時至今日,瑞幸不僅仍在走老路,并且走得更勇猛。今年2月,郭謹一在內部信中透露,瑞幸1月新開門店360家,超過了退市前的開店速度。

瑞幸仍在瘋狂拓店,速度已經超越星巴克。瑞幸第二季度內門店凈增615家,而上一季度星巴克在中國市場上新開門店只有107家,約是瑞幸的1/6。有接近瑞幸的人士表示,瑞幸2025年的門店目標是上萬家,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內還需要再開出2800家店。
其實,瑞幸之所以能延續此前大規模開店擴張的打法,很大程度得益于瑞幸的加盟政策。財報顯示,截至第二季度,瑞幸自營門店數量4968家,占比超過六成;加盟門店數量2227家,占比三成多。近兩年來,瑞幸加盟店數量增速持續超過自營店。
再來看門店的營收貢獻,第二季度,在瑞幸32.99億元的收入中,自營門店總收入23.31億元,同比增長52.4%;加盟門店總收入7.78億元,同比增長178.37%。瑞幸的加盟政策于2021年年初重新啟動,瑞幸披露的合作詳情中顯示,前期沒有加盟費用,加盟方需支付瑞幸提供的前期投入總費用在35萬—37萬元,具體包括裝修費用11萬—13萬元、生產設備19萬元左右以及保證金5萬元,開放加盟的城市更多是三、四線及以下城市。

從第二季度財報來看,在瑞幸加盟門店的總收入7.78億元中,原材料收入占5.03億元,傭金分成占1.05億元,由此可見,目前加盟店對瑞幸的“貢獻”大部分來自原材料的采買,分成收入占比較低。
通過加盟聯營的模式,瑞幸降低了租金、人員管理等成本壓力,這對于想要迅速占據更下沉城市的瑞幸而言,確實是一步好棋。
但加盟模式的弊端早已被過往眾多品牌暴露——對于品牌而言,加盟門店的收入主要來自原材料和設備銷售,由于總部對門店管理和運營缺乏完全掌控,易導致產品品質、口碑翻車等問題,影響長久建立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此外,瑞幸的加盟店大多仍在成立初期,尚未實現規模化贏利。由于瑞幸開放的加盟店主要是三、四線及以下城市,不僅要面臨“小鎮青年”對咖啡接受度的考驗,還要接受下沉市場頭部玩家蜜雪冰城等的直面沖擊,瑞幸的加盟門店能否長久經營下去并實現贏利,還有待時間驗證。
疫情對線下實體行業的沖擊仍在繼續,加盟店模式尚不算成熟的發展模式……瑞幸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如此激進的店鋪擴張,其中的風險性不得不正視。
瑞幸尚處在重新起步階段,因財務造假導致的債務危機、罰款等仍然是縈繞在瑞幸身上的負面影響。
爆雷后的瑞幸,門店擴張和廣告宣傳都不似從前,明顯放緩。
再看今天的瑞幸,刻在骨子里的營銷DNA似乎又活躍了起來,跨界聯名、各種熱點招式玩得不亦樂乎,甚至有網友評價“沒有瑞幸蹭不到的熱點”。今年初始,瑞幸推出新品“花魁系列”,所謂“花魁”是一款產自埃塞俄比亞的精品咖啡豆,瑞幸官方稱,由于該咖啡豆產量稀少,全中國每年一共從非洲產地進口190多噸,僅瑞幸采購總量已超過90噸,是埃塞俄比亞“花魁”在中國的超大買家。產品一經推出,便一杯難求。在瑞幸與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的“互懟”中,花魁咖啡更加出圈。
今年瑞幸最出圈的產品,當數瑞幸與椰樹椰汁聯名推出的椰云拿鐵,兩大知名品牌夢幻聯動,疊加獨特“土味”的外包裝,瞬間刷爆社交話題,成為年輕人打卡拍照的爆款。官方數據顯示,椰云拿鐵首發日就創下單店銷量超130杯,總銷量超66萬杯。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中,椰云拿鐵更是作為亮點被提及,截至6月30日,該單品總銷量超2400萬杯,門店總收入高達4億元。

當年一杯生耶拿鐵讓瑞幸“死里逃生”,瑞幸想要復制生耶拿鐵的成功無可厚非,不過,爆款產品可遇而不可求,2022年上半年瑞幸共推出68款新品,平均不到3天推出一款新產品,但只有椰云拿鐵算是真正出圈。
此外,由于茶飲行業壁壘較低,一旦產品營銷出圈之后,極易被模仿,新品的號召力也會隨之減弱。在瑞幸的生耶拿鐵火爆后,眾多茶飲品牌均推出類似產品,這也意味著,僅僅依靠生耶拿鐵,瑞幸無法打造屬于自己的競爭壁壘。更何況,如今國內咖啡市場異常擁擠,不僅有Tims、藍瓶等外國知名咖啡品牌的滲透,Manner、M stand等精品咖啡品牌也在悄悄崛起,奈雪の茶、喜茶與蜜雪冰城等也開始推出咖啡飲品……不斷內卷的競爭環境,只會更加考驗瑞幸的商業模式。
整體而言,瑞幸尚處在重新起步階段,目前仍然需要解決遺留的問題,要想重獲資本市場和消費者的信任,瑞幸還要走很長的路。高調營銷或許能讓瑞幸在短時間內走得更快,但不一定能讓其走得更穩。比起高調營銷、大規模開店,扎實打造競爭壁壘、低調奔跑或許更適合現在的瑞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刻商業,ID:yikeca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