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
今年上半年,營銷翻車事件層出不窮,我覺得這些翻車實在是匪夷所思,按說這種低級錯誤本不該犯的,但,事情就這么發生了。那么企業到底如何避免營銷事故,降低翻車風險呢?最現實的做法是高舉常識,重申底線。所以我在這里再列舉一遍企業在營銷中常見的大坑,千萬不要踩!
很多企業追熱點追魔怔了,碰上任何熱點事件,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發張海報再說,尤其是房地產企業,去年河南暴雨、今年東航空難,都有房地產樓盤因為發熱點海報翻車,招致社會輿論的一致譴責。
當社會重大事件發生,面對災害和傷亡,公眾的情緒是悲傷的,或者是憤怒的。這時企業追熱點帶上商業意圖,無疑會引發公眾反感。
其實追一個熱點,企業并不能從中獲得多少收益,而要面對的風險則是成倍增加。所以面對重大事件,企業要做就做純公益,只捐款,不宣傳。
這是雷區,一旦翻車就不只是公眾譴責那么簡單了。特別要指出的是具有民族、國家象征的文化符號,如龍、石獅、長城、長江、黃河、日晷等,這些符號承載著國人的民族情感和國家認同感,不要有任何矮化、丑化、歪曲。
有不少反面案例,比如一個油漆品牌的廣告,由于油漆太滑,一個古典亭子立柱上的盤龍掉了下來;一個越野車廣告,石獅子向其低頭敬禮;一個運動品牌廣告,偉大的籃球運動員打敗惡龍、太極老頭、飛天造型少女……這些廣告都招致批評和抵制。
大衛·奧格威說過:不要設計那些你甚至不愿你家人看到的廣告。那么,你寫的廣告文案你愿意讀給你的爸媽、子女聽嗎?
在廣告內容中使用恐懼訴求,一些觸目驚心的文字、圖片、數據雖然視覺效果、傳播效果驚人,但是消費者內心實際上是抗拒的。恐懼訴求只適合公益廣告,不適合商業廣告。焦慮營銷要適度。
在這個流量至上的年代,很多人的品牌觀念已經歪曲了。以為品牌只要有知名度,營銷能吸引注意力就行。殊不知,盡管消費者在談論你,但實際上他們卻不會選擇你。
小豐老師有一個非常精彩的理論叫“人性B面營銷論”,人性分A、B面,A面是陽光面,B面是陰暗面,品牌要講A面,銷售才適合講B面,B面不適合放在陽光下面、公共場合大聲講。品牌是讓消費者成為他想成為的那個樣子,這才是品牌存在的意義。
企業不要有僥幸心理,以為原創者發現不了。互聯網是有記憶的,你抄襲的作品一旦上傳到網上,它就會長久存在。
今天沒被發現,不代表明天不會被發現。林肯說過:“你可能在某些時候欺騙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時候欺騙某些人,但你卻不能在所有時候欺騙所有人。”
版權意識這個事說了很多年了,因為圖片和字體侵權被告上法庭的企業簡直多如牛毛,所以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設計師入職第一件事應當培訓圖片和字體版權;企業相關負責人拿到設計好的畫面成品時,一定要追問一句:“圖片和字體有版權嗎?”除了圖片和字體版權,人物肖像權、著作權這些也要重視。
你的目標群體是什么樣的人,就針對他們做營銷。不要拿特定目標群體說事,不要歧視。
2021年,絕大部分營銷翻車事件,都是涉及性別對立、價值觀沖突。很多營銷人把這個當成流量密碼,但是黑紅不是紅,是黑。
你要在廣告中贊美女性,不必貶低男性;贊美男性,不必貶低女性;捧年輕人,不必踩中年人;謳歌職業女性,不必貶低全職媽媽;你要賣理財產品,不必嘲諷窮人;強調美麗重要,不必貶低長相一般的人;賣瘦身產品,不必嘲諷身材胖的人。少一些二極管思維。
消費者需要的是理解和認同,而不是被教育。說到底,你只是在賣東西,不要把自己整出優越感。
廈門大學鄒振東教授在《弱傳播》一書中強調過,輿論的世界里,弱者天然占據優勢。強者要在輿論世界里獲得優勢,就必須以弱者的身份或姿態,想方設法與弱者相連接。當一個企業與個體的員工或用戶產生沖突,引發輿論關注時,公眾情緒天然是同情弱者一方的。

企業不要試圖爭辯,不要試圖壓制個體發聲。哪怕企業占理,也不要逞強,因為公眾是情緒化的,而不是理性的。
每次有企業爆出翻車事件,總會有不少人自作聰明給企業出危機公關高招,尤其還企圖利用輿論,化危機為營銷良機。這些人實際上只是在暴露自己的無知罷了。
危機公關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做錯了就老老實實道歉,默默改正,等待時間沖淡輿論的熱度。互聯網是有記憶的,但網民卻是健忘的,他們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被別的熱點吸引走。
2015年新廣告法修訂頒布的時候,當時我所在的公司專門邀請了工商局廣告科的負責人來開講座,進行科普和講解。當時我還在業務部門負責酒水類客戶,還專門問了幾個關于酒水廣告的問題。
像酒水廣告中不能出現飲酒動作(酒不能沾唇)這種基本常識,在2021年竟然還有國際酒水大牌會踩坑被罰款。
其實很多廣告常識、營銷底線都在廣告法中寫得清清楚楚,但就是有很多企業、商家一直在犯。建議企業組織營銷端口的員工好好學習一下廣告法,避免發生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