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梟飛
河北省代反水,把格力和代理商之間的矛盾,暴露在公眾面前,媒體甚至挖出了之前更多代理商、經銷商甚至專賣店出走的事件,引發業界震驚。一直以廠商綁定、業績輝煌示人的格力怎么走到了這一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此時,回顧格力這20年的發展史,尤其關注當下格力如何破局,對每個經營者都有積極意義。
格力并非首次面臨這種狀況,也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這次是省代反水,之前還有過專賣店反水。1994年,格力遭遇渠道危機,專場店紛紛轉做競爭對手產品,其危急程度之于當時的格力,正如省代反水之于當下的格力。那次,力挽狂瀾的是董明珠。
10年之后,在國美、蘇寧等大賣場一統渠道時期,大賣場對待供應商的規矩意識盡失,叢林意識盛行,站出來說不的,還是董明珠。從某種角度看,這位女性捍衛的不只是所在企業的利益,捍衛的更是當時商業環境的規矩意識。這也似在提醒一眾商界大佬,既然已經走出叢林,絕不可以再倒退回去——當時行業或當為此汗顏。
兩次事件發生的年代,格力都還遠遠不是當今的體量。
那時,線下渠道還是唯一渠道,線下失守,對于當時的格力,堪稱危急存亡之秋。兩次事件的結果大致相同,強勢對決,柳暗花明,格力于荊棘叢中拓出一條坦途。
江湖上曾有一句話:格力不要錢。彼時,經常有一種情況,你拿著錢想從廠家或其他渠道買貨,對方都不賣給你,你還是要找所在地的代理商買貨。
這種“犯傻”,實則是對渠道合作方的忠誠,利益與規矩發生沖突,規矩優先。這一點,格力的代理商、專賣店,不知是否有所體會?
這是董明珠的性格,也逐漸成為格力的性格。
常常有人把格力與美的做對比。從賽道看,兩者的確高度相似,而從企業本身看,一家源于國有全資公司,目前國資仍是大股東,一家屬于民營企業,這或許是二者的大不同之處。因為由此產生的影響因素、決策過程、運營模式都各有不同。
區別一:美的從不長期養項目,一個項目,給你3年時間,無論任何原因,如果做不到品類前三,立馬會被砍掉。格力比較“不會算賬”,對未來收益和當前收益如何平衡、社會效益和市場營收如何平衡,與美的作風明顯不同。
區別二:美的對市場反應迅速,一直在通過自身的各種改變,來回應市場的細微變化;格力更在乎既定戰略,縱使市場出現意外狀況,也仍然會頂住常人的不理解、不認同,堅定地推進既定戰略。

對于二者種種明顯不同,動輒給出高下之分,并不妥當。兩家憑借大不相同的策略和作風,都實現了2000億元的規模,都在引領著行業發展,對民族企業起著示范作用。因此,企業策略與企業的匹配度,或許更值得關注與思考:
策略與階段(時)的匹配度——對企業所在的階段有效果;
策略與狀態(事)的匹配度——對企業面臨的事務有效果;
策略與角色(人)的匹配度——對企業涉及的人員有效果。
通過分析匹配度,或許可以解讀諸多現象。
其一,很多成功基于匹配度,而非基于領先性。東南沿海有很多工廠,其經營策略無法用領先、趨勢、風口等常見的成功因素來分析,部分企業的業務模式甚至有些原始,但這并未妨礙它們成功積累了遠超很多企業的財富。
雖然很多人堅持認為成功基于策略的領先性,而市場卻忠實地表現出自己的選擇。
其二,只有營銷力的一日千里,而沒有產品力的十年沉淀,常常出現一地雞毛,這是營銷力與產品力的不匹配造成的。營銷策略的首要價值并不在于策略本身的領先性、科學性、創新性,更多在于消費者對產品、對服務的體驗感。
如果企業產品力與營銷力不匹配,品牌傳播和渠道建設越有效,美譽度越差;營銷力越好,爆雷越快。
這里不對比企業策略的高下,只談和當下狀況有關聯的具體因素。
一是新趨勢。
新趨勢是線上產生的銷售份額越來越大。任憑傳統經營者如何唱衰,線上銷售份額依舊一次又一次突破新高,拐點一直未來。
值得關注的是,一直高喊著要干掉實體店的電商平臺,一方面在悄悄地加強線下網點布局,補齊產品體驗的短板;另一方面利用線上優勢形成數據壁壘,提高用戶交互的便捷性,提高服務與用戶的匹配度。曾幾何時,被傳統企業視為“擺龍門陣逮蝦米”的小玩家,憑借立體鏈接策略,已經形成對傳統企業的強勢威脅。
此時已到必須有所應對才能更好地迎合市場的關口。這應該是以格力、美的為代表的傳統企業都要面對的情況,因此,二者同屬“被轉型”。
二是渠道新政。
格力從2019年下半年起正式啟動渠道變革,重點發力線上直銷,以順應電商、直播等新零售業態,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市場環境。
這個過程的整體狀態是:有的省公司已經向服務商轉型,形成新模式,如安徽、云貴等地;有的區域渠道改革阻力不明顯,如長三角、珠三角等地;而廣東、上海等地本來就是直營模式,維持現狀即可。
這個過程的局部狀態是:山東、河南、河北等反彈強烈,引發行業震驚,格力作為品牌方,渠道改革動作加速明顯。這表明格力渠道改革進入“深水期”,老牌經銷商除了逐步退出,或已無法形成太多阻礙。這就是格力的態度。
如何平衡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未來利益與當下利益,使渠道新政能夠落地,由于組織架構及業務模式的不同,格力與美的遇到了不同情況。
其一,源于大不相同的企業架構和企業文化。
美的各省公司是事業部制,而且空調、冰洗、廚衛、生活日用等部各自獨立,沒有形成類似格力省代的超大話語權者。另外,美的一直對市場變化反應迅速,各省公司(事業部)經常分分合合是常態。這就是美的特色。
而省代在格力組織結構中占據了重要角色,擁有超級話語權,盤子大,既有利益大,遇到變革,自然反彈強烈,甚至引發行業震驚,也合乎邏輯。這屬于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未來利益與當前利益無法統一引起的局部、短期現象。
其二,源于不盡相同的多品牌策略。
美的的多品牌策略,一定程度上基于渠道策略的配套支撐。美的在2014 年成立集團電商部門,啟動渠道改革,開始布局線上,通過多品牌策略,較好平衡了線上與線下的利益。
美的品牌主要銷售陣地在線下,線上更多是推高端機。線上渠道推高端機,不但可以提升美的品牌高度,而且可以為線下渠道賦能。小天鵝、華凌品牌有較高利潤,主要銷售渠道在線上,美的品牌高端機又為線上渠道提供了更多SKU(最小存貨單位)。
其三,源于不盡相同的多品類策略和組織架構。
美的多品類策略,基于有獨立預算、獨立團隊的事業部架構。各事業部所管理的代理商完全獨立,沒有刻意復用渠道商的現象。
格力也有品牌矩陣,但是沒有基于品牌的獨立事業部,所以有盡最大可能復用渠道商的現象。客觀上,一個代理商的資金和各種資源是有限的,不能均衡覆蓋每個品牌。代理商原本只想代理空調,但廠家說,想代理空調就要同時代理冰箱、洗衣機和小家電等。在此狀況下,非空調品牌就有可能被冷落:廣告經常見,渠道很少見,渠道即使有樣品,也可能沒有貨。
面臨隨時出現的顛覆者,企業組織建設不但需要堅定的心法,同時需要智慧的技法。短于技法,就是迂腐,則當下必有麻煩。短于心法,成員眼中只有利益,則常常因為利益生出各種問題:無視整體利益,唯求局部利益,是擔當問題;無視未來利益,唯重當前利益,是視野問題;無視整體現象,唯看局部現象,是平衡問題。
格力與美的,以大不相同的企業策略,長期比學趕超,共同引領行業良性發展,都是民族企業競爭范例。不能以一把標尺來衡量兩個從結構方面就完全不同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