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普界大V“丁香醫生”突然被禁言了,與之相關的系列賬號“丁香園”“丁香媽媽”“丁香生活研究所”也都處于被封禁的狀態,微博顯示:因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該用戶目前處于禁言狀態。另外,其在微信公眾號、抖音、小紅書等多個平臺上的賬號也幾乎同時停更。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丁香有難,十面開席。披著醫學專業外衣、打著科普幌子多年的“丁香醫生”落難后被網友集體討伐。
早在4年前,“丁香醫生”還是專業的代名詞,全網有3500萬粉絲。它曾以一己之力挑翻權健百億帝國,將其拉下神壇,多次登上熱搜后圈粉無數。此后,它在鴻茅藥酒、疫苗之王等熱門話題中持續發聲。再加上疫情期間,“丁香醫生”推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地圖,成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數據的主要來源,這也讓其聲名鵲起,成為專業權威的代名詞。
“丁香醫生”成立之初,確實是站在“偽養生科普”對立面的,但是在商業化的過程中卻漸漸失去了初心。如剛手撕了連花清瘟膠囊對治療新冠沒有效果,轉身就將美國輝瑞新冠藥物奉為“神藥”;一邊質疑某集團的天價鞋墊,另一邊自己也開始了天價鞋墊的生意;因“喝無糖的碳酸飲料不會損傷牙齒”的絕對表述公開致歉……事實上,與互聯網醫療企業“賣藥為生”的方式不同,“丁香醫生”是靠內容與合作賺錢。合作的客戶從藥品、醫美面膜、食品、母嬰等橫跨范圍很廣。但不少網友質疑,“丁香醫生”推薦的產品并不靠譜。例如,某款全麥面包,就曾遭上海市消保委點名,實際熱量比標示值要高。說白了,“丁香醫生”做的是流量生意,流量越大,知名度越高,越好帶貨。
不難看出,“丁香醫生”已經將醫療健康領域的水“攪得更渾”,漸漸與其“激濁揚清”的初衷大相徑庭。流量是把雙刃劍,這些打著科學的旗號大膽發言,顛覆了認知,博得了流量,但也會因為沒有守住專業的底線,成為被網友集體炮轟的對象。如何在商業化和專業性之間做到平衡,是“丁香醫生”們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