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淼
小巷里燃起一盞燈,微光中閃爍著阿里木逐漸蒼老的身影。
他的身體也和眼前這燭臺一樣,輕飄飄的,懸浮在塵世之上。
泣血般的吶喊從細小的事物中傳來,那些經過鐵烙的紋飾在燭臺上呈現出故鄉(xiāng)和穹頂。手持楊木燭臺,紅色的蠟燭讓原木的燭臺有了靈魂。一只燭臺叫醒了整個夜晚,微弱的燭光一層一層剝落下來。落在阿里木身上的,不僅僅有光,還有無盡的往事和記憶。
制作燭臺這門技藝即將在家族內消亡,這或許是時間的選擇。阿里木背負著愧疚、衰老,卻無法替代傳承。黃色的絹布包裹了整個房間,與楊木結緣成就了阿里木一生的必修課。
燭臺只有在夜晚才能發(fā)揮作用,而阿里木卻傾注了整個白晝的時光。
還有一些愛沒有來得及說出,還有一些技藝沒有來得及傳承,還有一些楊木躺在院子里等待著阿里木的刀斧。
隼木穿插,隨手賦形。
阿里木說,左手活成了一把刻刀,右手活成了一把楊木。
燭臺上的燈光逐漸矮下去,燭臺沉浸在黑色之中,靜寂,偉大的虛空。
從沙漠中走出的圣雄,寧可把自己渴死也絕不低頭。
死而不朽,時間會生出青苔,為大地留下伏筆。
把心掏空了,時光才能慢慢靜下來。
在公園里走進一座陳舊的房子,展廳里擺著比房屋更陳舊的胡楊根雕。胡楊木上隨意地掛著幾個葫蘆,是搬運的人為自己留下的借口嗎?
我們是否足夠了解一株胡楊?時間的回聲似乎在提醒著什么。
胡楊木從不缺少贊美之詞,皸裂之聲敲響歷史的肋骨。
每一件根雕都注入了現代人樸素的審美意識。
他們從沙漠里拖回一截截干枯的胡楊,把它改造成茶桌、木墩、椅子,甚至是花盆。旋刀和斧子調整了胡楊的語序或邏輯。刻刀開刃,以一種疼痛的姿態(tài)重建內在的階梯。
他們說,每一件胡楊根雕都是一件絕世孤品。
沙棗木做的花瓶,用來裝沙棗花,一種帶著隱喻的命運被反復提及。
在南疆,沙漠的邊緣,沙棗搖曳,燈盞解構。
書桌之上,一種木頭被另一種木頭指認、接納。
沙棗木做的花瓶,并不需要什么花朵裝扮。
它越過疲憊、蒼涼,高擎秋天的體香,在書房分娩。
一個空花瓶,木質的紋路指向源頭。
空,一種啟示。
靈魂泅渡,寓言空置。
枯坐。對視。高貴者的天空擺渡在春天的門口。
好多年了,我們從頭到尾沒有說過一句話。
時間的縫隙里落滿了塵土,夜晚安靜下來,整個房子都住在一棵沙棗樹里。
(選自《揚子江詩刊》2022年2期)